乡村的财富—中国各地特色民居建筑
前不久发布法的国家一号文件,将乡村振兴战略提到了极高的高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国家如此重视乡村振兴,那如何才能将乡村的资源转化成财富,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呢?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远的国家,民族众多,随着不同民族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如今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形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民居建筑经验。优于过去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我国古代的建筑大多就地取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而这些建筑对于乡村来说就是一种独特的乡村财富,通过旅游的开发,可以作为旅游吸引物从而将这一独特的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从而实现乡村振兴。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下我国极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北方代表性住宅—北京四合院
以儒家文化为治国理念的封建社会在我国延续的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而北京四合院就是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一种特色建筑。北京四合院大都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黄土高原特色建筑—窑洞
窑洞的成功建设主要是黄土具有直立的特点,再加强黄土保暖性好,该地区自然环境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光线充足,窑洞一般背风建设,呈东北西南方向,可以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的侵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南方特色建筑—安徽古民居
南方水域广阔,地块分割散乱。充足的水源,使得当地的植被广袤,所以南方建筑多木质结构,且建筑较密集。所以安徽古建筑注重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景观。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宅第与园林融为一体。
广东东北、福建西南特色建筑—客家土楼
1900多年前,客家人的祖先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客家先民为了保护家族的安创造了这种庞大的营垒式住宅——土楼。土楼有方有圆,以圆形土楼为主要特色。圆形土楼面积庞大,可以住下整个家族几十户人家,通常土楼的建筑功能统一,通常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三层楼以上的所在才为住家卧房。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