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特色小镇反思录:消失的小镇们
——风风火火出场,悄无声息退场。这些年,有些文旅小镇的命运,让人嘘唏。
NO. 1|壹
2016年7月,由三部委共同提出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
目标:到2020年,在全国培育出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
包括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各具特色的、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
三年间,一个个特色小镇策马扬鞭,呼啸而来。但热度的沉淀以后,却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
一方面,一批优质的“特色小镇”载誉而来,成为典型的示范区,不仅创造了利润价值,更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成为行业的先行者。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特色小镇”悄然退场。
NO. 2|贰
陈忠实先生用他的笔墨,将关中文化浓缩在白鹿原之中,随着电视剧电影等发酵,白鹿原这个IP开始走红。
2016年5月,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试营业。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位于西安市蓝田县滨河西路,总占地1200亩,投资额3.5亿元。
民俗文化村依白鹿原地势而建,南望秦岭、东临灞河,是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三级重点建设项目。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热闹只持续了没多久,一年半后,当初的人流鼎盛渐渐消失,游客数量锐减,商铺纷纷关门。
三三两两的游客和空置的商铺,显得尴尬而落寞。
综其失败原因,主要是各景区竞争客源,急于瓜分着“白鹿原”这个文化资源。加之民俗村里的人造景区大同小异,并无特色;业态单一;同时投资回本重任,商铺招商困难等。
文化内容千篇一律,持续吸引力不足,文化特征表现不出,就很难激发需求。
成功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失败却有其相似之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不是个例。
在江苏也有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的古镇——常州杨桥古镇。曾有集团投资数千万对此镇进行改造维护,想要把这里打造成另一个乌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杨桥古镇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古镇,古朴的青砖白墙古建筑,深不见底的小巷子,古镇该有的东西,都有了。但同质化的古镇内容,让人审美疲劳,开发的战略定位不明细,导致后期缺少商贸人流以及与老街文化有关的产业集支撑,最终开发失败 。
古镇那么多,但偏偏乌镇,只有一个。
除了复古情怀,它也成功完成了自身的蜕变。从观光小镇、度假小镇转变成为文化小镇、互联网+会展小镇。
乌镇以文化立身、以江南小镇为特色,与国际接轨,才立于不败。
乌镇互联网峰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NO. 3|叁
2018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中表示:对已公布的两批403个全国特色小城镇、96个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开展严格测评及优胜劣汰。
499个特色小镇中,竟然有大部分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作为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浙江,也没有幸免于难。
2018年9月13日,浙江省公布了前三批108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的上一年度的考核结果:24个小镇考核优秀, 32个小镇考核良好, 29个小镇考核合格,14个小镇考核警告, 7个小镇考核降格,由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降格为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
特色小镇难在产业上,实践证明,同质化的特色小镇,并无市场竞争力。如果盲目跟风,再多的政策利好,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那么,优秀的特色小镇究竟该如何打造?
图片来自于网络
NO. 4|肆
特色小镇兴起,有一个大背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特色小镇的产生,可以激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包括发展新经济。比如互联网小镇、基金小镇、梦想小镇、创意小镇等。
第二是产业需求的升级。主要表现为现代人为对健康产业、旅游产业的需求。只有可持续的产业才能为小镇的城市发展持续赋能。
文旅特色小镇还有一个特点:要以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导向。文旅特色小镇是一个新的发展平台,需要市场化运营,多元参与。
15年,华侨城在其原有的“旅游+地产”模式上提出了“文化+旅游+城镇化”、“旅游+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模式。
作为做主题乐园的老牌地产商,它陆续打造了世界之窗、欢乐谷主题公园等众多品牌,——从主题乐园探索文旅创新发展模式,华侨城值得借鉴。
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小镇要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文旅特色小镇不是一个能够快速变现的投资产品,而是需要精耕细作、长期运营的产品。
随着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趋势愈发显现,文旅产业成传统行业新的突破点。不可否认的是,在文旅小镇开发过程中,尽管出现了不少“水土不服”的现象,但集文化、旅游、产业、居住为一体的文旅小镇已经成为吸引力较大的投资新领域和旅游业发展新平台,也成为带动旅游消费经济的新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