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轮特色小镇五大典型经验进入推广期
日前,2019年全国特色小镇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浙江省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召开,会议主题为“坚持规范纠偏、典型引路两手抓,推动特色小镇有序发展”。目前,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已建成运行,小镇的典型经验正式进入全国推广期。
为了更好的促进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及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等文件。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在《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将两批403个“全国特色小镇”更名为全国特色小城镇后,现有的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共有两个,分别为96个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50个国家森林小镇。
从各省市来看,各省市共淘汰整改385个“问题小镇”。其中,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培育名单淘汰整改70个、暂时保留996个;市县区级特色小镇创建培育名单淘汰整改174个;政府创建名单外市场主体自行命名特色小镇淘汰141个。
此外,从会议上了解到,“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被推广,其中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福建宁德锂电新能源小镇以及杭州梦想小镇在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新引擎上的经验;
二是广东深圳大浪时尚小镇、吉林浙江诸暨袜艺小镇以及长春红旗智能小镇在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上的经验;
三是江苏苏州苏绣小镇在开拓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空间上的经验;
四是安徽合肥三瓜公社小镇、江西大余丫山小镇在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支点上的经验;
五是天津西青杨柳青文旅小镇在搭建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新平台上的经验。
日前,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在总体要求中提到,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重点任务》的印发进一步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其中具体提到: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健康发展,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
建立典型引路机制,坚持特色兴镇、产业建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逐年挖掘精品特色小镇,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完善政银企对接服务平台,为特色产业发展及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为打造更多精品特色小镇提供制度土壤。
建立规范纠偏机制,逐年开展监测评估,淘汰错用概念的行政建制镇、滥用概念的虚假小镇、缺失投资主体的虚拟小镇。
组织制定特色小镇标准体系,适时健全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
全面开展特色小城镇建设情况调查评估。
省级发展改革委要组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相关部门协调推进,避免政出多门、产生乱象。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在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发改办规划〔2018〕1041号)中,明确了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的基本条件。同时,鼓励各地区挖掘多种类型小镇案例,避免模式雷同、难以推广。立足不同产业门类,挖掘先进制造类、农业田园类及信息、科创、金融、教育、商贸、文旅、体育等现代服务类案例。立足不同地理区位,挖掘“市郊镇”“市中镇”“园中镇”“镇中镇”等特色小镇案例,以及卫星型、专业型等特色小城镇案例。立足不同运行模式,挖掘在机制政策创新、政企合作、投融资模式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9年,特色小镇建设将进一步有序发展,在典型经验推广应用下,形成符合发展规律、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自开展以来,成为各地热门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商产业研究院在特色小镇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拥有多个成功案例。中商产业研究院根据十多年的产业规划咨询实践,重点突出可落地可执行,形成“规划先行,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落地理念。中商产业研究院致力成为全国领先的特色小镇综合服务专家,搭建三产平台:产业基金、产业小镇、产业龙头;最终实现:挖掘核心竞争力,成就产业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