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小镇是什么?如何规划建设森林特色小镇?

发表于:2019-06-07

1.森林小镇建设理念

第一,生态经济,一个都不能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的。否则,就会出现由软约束到硬约束的失衡,生态赤字将迫使经济增速放缓,甚至造成经济赤字。因此,森林乡镇建设要结合周边自然环境和区域特点,进行乡镇建设和整治。 “不要砍树,不要挖山,或填湖”,以塑造小镇的典型风格。

第一,青山金山,两山都要。生态是生存的基础,经济是发展的基础。森林小镇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跨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有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斥-互助-互动”的变化过程,通过特色产业,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点或极,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建设,让生态建设助力经济发展。

第三,就业创业,两业兼顾。森林小镇往往把握林业与山区、林地与农村的自然关系,大力发展林业绿色经济,开展以林为为主导的综合开发,同时培育山区经济增长点。注重形成不同群体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绿色创业、绿色脱贫、吸纳剩余劳动力。

2.森林小镇建设思路

一,坚持规划先行,提升战略定位。

森林特色小镇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自然环境优势,突出宜业宜居方向,制定标准,避免政策和文件,不能把每个小镇建设成具有工业、文化、旅游、社区四大功能的小镇。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准备中长期发展计划,用于建设特定森林小镇。规划要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等多种战略规划相衔接。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森林特色小镇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范围,统筹规划推进。

二,构建生态屏障,建设生态基础设施。

加强生态保护。坚守“生态先行,生态优先”原则,注重拓展和改善小镇生态空间,把推进森林入镇和森林环镇相结合,构建互联互通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扩大小镇生态涵养空间,增加和丰富小镇绿色元素,制定严格的森林生态保护措施。包括:在小镇外围加强生态资源的保护与修复,构建绿色生态屏障,保障生态安全;在小镇与大城市之间形成生态隔离带、绿色廊道,打破“行政区”,联通“经济区”,推动经济空间分布从分散到集聚、从多组团到大组团转变;在小镇与乡村之间进行生态空间科学系统布局,将“山、水、田”等景观要素作本底,最终形成绿色皴染、绿色富市、绿色惠民的效果。

三,促进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共享,形成社会参与机制。

森林小镇建设要借鉴、发展“四众”型模式,依照“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思路,从“公治、共治、私治”三种方式着手,形成多元化参与机制。按照“基地+基金+基础设施”模式,把森林小镇打造成区域性林业创业基地,采取“互联网+”林业众筹模式,创造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资本化运作方式。

四,夯实基础支撑,增强发展能力。

由于森林小镇要依山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美化、照明、便利化力度不够,垃圾收运、污水处理、道路交通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这就需要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加强建设。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交通、电力、供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全面提高林小镇承载能力。二是完善专业服务。加强专业培训,大力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

第五,创新体制机制,给予“特殊”政策

要用改革的办法和市场机制,引入市场主体,开展森林小镇建设和发展。一是完善集体林权制度,为集体林区森林小镇建设的资产化和资本化提供依据。按照“三权分离”的改革思路,保障集体林地所有权,稳定承包经营权,放松经营权。按照产权细分原则,加快林业产权多功能改革,加快资源资本化和资本化进程。二是加快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为国有林区小镇建设的社会参与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就目前来讲,森林小镇的建设规模、建设路径、建设模式等,都在进一步探索之中。森林小镇首先必须具有“森林”的特点,但归根结底,仍然应该在工业发展中实行,环境保护和工业发展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利用独特的森林资源,探索新的经营形式,为市民增添休闲娱乐的选择,使青山绿水成为当地的“金山银山”。森林小镇,不只要好看,更要“好玩”,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