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麦王”到“新农人”,三代接力守护粮食安全!
三夏是农人的收获时节,刚刚过去的这个午收,全国人大代表、淙祥现代农业合作社理事长、种粮大户徐淙祥感到既兴奋又欣慰。不久前,省委书记郑栅洁来阜调研,专程到他的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了解情况,让他备受鼓舞;刚刚结束的午收,他种植的千余亩小麦喜获丰收,令他喜上眉梢;大学毕业的孙子带着新技术返乡干农业,半生事业后继有人,更让他喜不自胜…… 老徐今夏很轻松 6月2日,记者赶到位于太和县张槐村淙祥现代农业合作社及田间地头时,并没有见到徐淙祥的身影。原来,他一大早就到太和县城的物流公司,给安徽濉溪等地的农户寄豆种了。 “我现在干农业,从种到管再到收,全程机械化,不用像以前那样肩挑手提,你说俺轻松不轻松!”今年,徐淙祥共种了1230亩小麦,由于多年坚持良种良法,确保了小麦品质和产量,今年粮食总产、单产、品质再创新高,为他一季的辛勤付出划上圆满的句号。 “俺种的阜航麦1号,是随神舟十号飞船遨游太空的阜阳小麦品种中选育而来,矮秆大穗、抗病抗倒、稳产高产。5月29日经省市县专家测产,平均亩产达811.29公斤。500亩皖垦麦22,平均亩产更达到818.52公斤。” 虽然早已告别解决温饱的年代,但小麦生产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徐淙祥始终牢记在心,并多年耕耘探索。 “没有良种,再好的设备与技术都很难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多年来,徐淙祥积极与省农科院、安农大、皖垦种业、丰乐集团、省种子公司管理总站等合作,精心挑选良种,今年共种植了皖垦麦22、华成865、谷神麦19、淮麦44等二十多个品种。他还通过杂交逐年选育,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丰8号”“太丰3号”小麦新品种和“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 深松深旋、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化学除草、叶面喷肥、综合病防……将复杂的农事技术归纳总结,是徐淙祥在长期种地过程中的又一创新。从上世纪70年代初返乡务农起,他多年潜心钻研农业科学技术,摸索探寻当地生态优质高产、节本增收的新品种及其配套丰产技术,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推广,取得较好效果。 现在,淙祥现代农业合作社成立农机专业服务队,拥有自走式喷灌机、大型收割机、土地深耕机、打捆机等10台(套)农机,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 “全程机械化,种植一亩小麦成本在六七百元,花费比人工省了一半。”徐淙祥表示,投入少了赚的多了,乡亲们的种田积极性大大提高。 粮安责任在传承 “麦收三件宝,穗多、粒多、籽粒饱,即通过小麦的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就能知道它的产量……”26岁的徐旭东是徐淙祥的孙子,毕业后,返乡跟爷爷和爸爸学种地。几年下来,曾经稚嫩的脸庞已黝黑发亮,在田地里摸爬滚打下来,小伙子说起农业生产,头头是道。 爷爷被誉为安徽“麦王”,自幼跟爷爷长大,看爷爷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农村,整天琢磨着如何提升小麦产量并不断取得成功,让徐旭东既自豪又“压力山大”。可作为一名“新农人”,他丝毫不怯弱。 “随着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小麦高产不是梦。你看,农作物田间监测站传来气温、雨量等信息,手机一点就能看到,结合实际进行田管,方便又科学。”徐旭东说,家里保存着一张爷爷和袁隆平、李登海的合影,每每看到,总会令他心潮澎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老一辈农人用勤劳和汗水,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如今,守护粮食安全责任传承到新一代农人的肩上,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徐旭东表示,要更加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常常告诉孙子,科学的态度来不了虚伪,小麦从种到收都要按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来。”看着日渐成长的孙子,徐淙祥很欣慰,现代农业需要年轻人参与,孙子愿意干并且干的很好,让他感觉事业后继有人。
| 编辑:刘静 | 责编:宋伟
| 审核:刘标 | 来源:阜阳新闻网
【来源:阜阳市人民政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