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里的“新农人”

发表于:2022-08-06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陈思阳):AI机器人、水帘墙、智能传感器……走进北京朝来农园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的不是传统农具,而是各种“黑科技”。一群身穿制服手拿电脑的“新农人”正用这些“新农具”干着“新农活”。

  今年33岁的李根是一位“半路出家”的“新农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他之前是一名金融销售。李根说:“我的父母就是农民,从小我就熟悉田间地头的工作,当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全自动农业种植技术时感到很震惊,原来地还能这样种。”

  在农场的番茄园区里,一个带着“笑脸”的机器人正在轨道上待命。李根在操作屏上给机器人下达指令后,它便开始自动工作。通过算法,机器人可以灵活控制速度快慢和喷洒强度。

  除了喷洒机器人,这个农场里还有采摘、运输机器人。图为技术人员正在对喷洒机器人进行调试。

  作为工程师的张轩是这群机器人的“保姆”。张轩说:“我的父母都是务农的,看到他们早出晚归非常辛苦,我希望现在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能够帮助到像我父母一样的农民,让他们不用再那么累。”图为张轩正在对采摘机器人的机械臂进行物品识别测试。

  张轩正在调试运输机器人程序。

  相较于“半路出家”的“新人”李根,毛盼龙已经是农场的一位“老师傅”了,“90后”的他在林学专业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目前主要负责农场农作物的培育。

  在毛盼龙的办公室里有一块巨大的显示屏,不仅能看到整个农场的具体情况,还能通过现场配备的多种传感器将温室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值实时显示在屏幕上。

  “这些设备都是实时反馈的。通过监控大屏,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时掌握多个区域的情况。”毛盼龙说。

  此外,手机小程序中的“智慧农业监测管理平台”也可以让毛盼龙实时查看温室内所有监测数据和现场图像,还能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期和生长特性控制相应的调控设备。毛盼龙说:“和传统农业相比,现在只要动动手指在手机里下达指令就可以控制很多设备,不仅节约时间提高了效率,而且还摆脱了地域的限制。”

  农场内设有检测实验室,会定期对农产品样本做农药残留检测。

  李根正在清理拉秧的藤蔓,他们准备开始种植第二批番茄。

  北京朝来农艺园负责人周京东对记者说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是乡集体企业,在物质上不仅有政策补贴,乡里还经常邀请农业专家来不断完善改进农场的科技设备,我们也希望把这些慢慢成熟的技术推广到全国各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作为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园区的技术员会经常到各地给农民们培训种植技术,科普农业知识。

  近些年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大量应用到现代农业中,一大批“90后”“00后”也愿意到田间地头去实现自身价值。农场负责人周京东表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相信“新农人”的队伍里会出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影。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