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董小刚:以家国情怀逐梦种田“工业化”
中国商报(李长彦 记者 潘广韬 李燃)脚踩万里沃野,躬身稼穑去。当下的农业赛道,众多的知识精英与资本大多专注于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机智慧化,却少有人能从让农民增收的基础种植做起。而九穗谷公司董事长董小刚就选择了农业领域又苦又难、风险又高的大田种植作为起点,以科技创新造福农民、改变大田农业落后局面为己任,做了一名真正的新农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中蕴含和孕育着质变,质变又开启新的量变。董小刚带领团队十年栉风沐雨扎根田间地头,历经无数次试验,既有失败彻夜难眠的苦恼,更有成功难以形容的喜悦。他们发挥工科优势,以天地融合航天科技为支撑,以大幅节本增效为目的,创新推出对环境友好的大田种植工业化生产与种植全流程服务新模式,探索对中国大田农业传统种植方式进行根本性变革。目前,该团队运用航天生物技术已帮助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内蒙古、新疆等地万千种植户实现了节本增效、增产增收。
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本领,若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和良好的品行操守,缺乏默契的团队精神,那么就很难抵达人生的成功彼岸。忧伤着你的忧伤,快乐着你的快乐,董小刚及其团队助农的成功赢得了农民的喝彩、大众的掌声。
金秋十月,在哈尔滨新区的一间办公室,中国商报记者如约与董小刚见面,走进他鲜为人知的奋斗故事,了解中国新农人的苦累酸甜……
董小刚参加高科技农业论坛。
一次惊人的跨界转型
1991年,董小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经济与外贸专业毕业。后来,一个偶然机会,他接手了一家经营不善的公司,步入了令人羡慕的IT行业。
凭借勤奋努力,公司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董小刚也成为了身家数千万元的成功人士。但商场中尔虞我诈,也让他感到身心疲惫和无趣,他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和方向。这些年,有人“火”了却得不到祝福,越成功越烦恼。究其原因,是由于立己达人的成功只能带来一时满足,无法给予长期的精神愉悦。他决心开拓自己喜欢的人生之路,与需要脱贫致富的人们一起奔小康,一起创大业,开辟自己的“诗和远方”。
2012年,董小刚来到沃野千里、禾稻飘香的佳木斯建三江垦区,眼前豁然开朗,他一下子便喜欢上了这片希望的田野。于是斥资流转了7000余亩土地向农业转型。
2013年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董小刚的事业轨迹。当年8月,佳木斯同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当地农民遭受了巨大损失,董小刚内心受到极大震撼,悯农情怀油然而生:朴实的农民还很苦,一定要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传统农业种植,帮助他们增产增收。
经过慎重思考,董小刚决定正式转型干农业。这突如其来的决定让身边的所有人都不理解,公司全体70多名员工无一人支持他。最终,董小刚只身一人奔赴建三江,开启了他助力“三农”的艰辛之路。
善于学习和钻研的“小学生”
董小刚之前从未在农村生活过,初次接触农耕甚至分不清秧苗与稗草。不懂农业,他先后买了两百本书籍认真学习;不会种地,他向农民拜师虚心请教,像个小学生从零基础学起。
撸起袖子,挽起裤脚下到田间,育苗、犁地、插秧、撒肥、打药,寒冬酷暑、荒郊野外、蚊虫蚂蟥叮咬,种田的辛劳与枯燥超出了董小刚的想象。
当地普遍青睐水稻种植,由于长期片面追求高产,化肥农药滥用现象严重,导致土壤破坏、地力衰竭。董小刚表示,“吃子孙粮的事”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用对环境友好的方法来增产增效。
在躬耕实践中,董小刚很快找到了向科技要效益的思路,他把关注点集中在苗前地下。“因为想要稳产高产,关键之处就在种子处理环节上。”
一切从头学起,董小刚白天在地里忙活,晚上抓紧时间学习研究生物技术。在一年的时间内,他驱车12万公里,远赴辽宁、山东等地遍访名家,学习技术。
此后,董小刚专门拿出1000亩地作为试验基地,种植研究水稻、玉米、大豆、高粱、小麦等十几种作物,了解种子发芽、扎根、出苗的特性特征,俯下身子和种子交流,与秧苗对话。
“这块地一遍遍地种了犁,犁了又种,最惨的时候,试验田水稻亩产仅百余斤,但却获得了重要试验数据。”回忆起那段难忘时光,董小刚还是很兴奋。三年的时间,最初带来的2000多万元很快就耗尽了,但为了理想目标他咬牙坚持着。
董小刚扎根田野、专研农业一事在同学和朋友圈中传开,有人被他的情怀所感动,一批工科出身的教授、博士主动找上门来加入其中,这支科技含金量极高的团队很快就形成强大合力,技术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实验稻田丰收在望。
航天生物技术大显身手
2016年,董小刚的团队成立了公司,取名“九穗谷”。不久,公司争取到与航天五院合作的机会,共建航天生物工程实验示范基地,利用神舟飞船独立搭载微生物菌进行航天生物菌剂开发应用,并获得巨大成功。
生物菌剂本身无毒、无残留,既能分解土壤中化肥、农药残留,溶解重金属残留,又能促进作物生根、出苗、早熟,提高作物抗病、抗旱、抗倒伏能力,而且具有解钾、释磷、固氮的功能,可谓一“菌”万能。
九穗谷公司迅速开发了多种农用菌种、相关菌剂、菌肥制造技术,申请了高效生物菌制备技术国家发明专利,这为实现当初的助农夙愿打下坚实基础。“好比手中有了秘方,作物生长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都有了解决之道。”董小刚这样形容这项专利技术的巨大作用。
黑龙江省集贤县兴安乡的杨晓东是较早一批生物菌制备技术受益的农户,2017年杨晓东打算种植黏高粱,但由于春旱,必须深播才行,可深播又容易出现粉籽不出苗的问题,最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用董小刚的生物菌制备剂对高粱种子进行了包衣处理。忐忑中等到了出苗期,惊喜来了,杨晓东的300亩黏高粱苗齐苗壮,比地邻好上一倍。更多的惊喜还在秋收,“用过种子制备剂的黏高粱亩产超过了1000斤,往年从没达到过这样的产量。”杨晓东告诉记者。
实验稻田丰收在望。
破解水稻直播难题
黑龙江水稻种植基本采用育苗移栽种植方式,用工量大,投入高,令稻农不堪重负。曾有人尝试旱直播和水直播来节省成本,但因气候等原因很难大范围应用。
掌握航天生物技术后,经过反复试验,董小刚团队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寒地粳稻旱、水直播轻简种植技术。
导致水稻旱直播失败的关键问题是,种子长时蛰伏地下容易粉籽、烂芽,导致出苗率极低。董小刚团队利用生物强化剂及生物菌种子处理技术,保证了种子的出芽率,而且使秧苗根系发达且苗势良好。
运用这项水稻旱直播“顶凌播种”新技术,在早春室外环境温度高于10°C、土壤化冻层达到5—7厘米时即可进行稻种旱播,有效利用化冻水分,降低春旱灾害影响,提高有效积温利用率10%—15%。
这项旱直播技术一经推出便引起巨大轰动,经过测算可大幅降低种植成本达40%,且节水70%、节化肥40%、节药60%,光大棚育苗移植一项每亩地就可节省二三百元成本。
水稻水直播的难点在于稻种长时间水中浸泡,容易造成粉籽霉变,严重影响出芽率,而且稻苗根部入土较浅,后期极易倒伏,造成减产。
董小刚团队为此研究出水直播稻生物强化剂及稻种处理技术,避免了粉籽与烂芽,保证了种子出芽率,并且研制出配套播种的专业农具,进行点穴直播,迫使种子沉降入泥,确保秧苗根系深扎泥土,有效防止生育后期倒伏,提高了产量。
齐齐哈尔昂昂溪区一处3000亩稻田因地理条件限制,不用水直播就得弃耕,用水直播后产量又极低。2022年,种植户听说了董小刚的水直播技术,便前来求援。董小刚团队用生物菌制备剂处理种子,利用专业农具进行点穴直播,最后播种时间已经到了6月末,在很多人看来已经不可能出苗了,结果出苗率却很正常,秋收时亩产达到1200斤,并没有因晚播而减产。
如今,这两项高水平精准水稻旱、水直播技术正在建三江推广应用,广大稻农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高糖玉米实现粮饲兼得
“黑龙江也是玉米种植大省,提高玉米种植工艺也是我们必做的事情。”经过试验,九穗谷公司利用航天生物玉米种子处理技术实现了玉米提前7—10天播种,在确保芽率芽势的前提下,可提高有效积温利用率10%,延长玉米的生长周期,增产5%—10%。
先进技术总是能够紧密契合行业变化和市场需求。近年来,鲜食玉米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喜爱。但鲜食玉米种子普遍具有天然缺陷,难以保证芽率,以至于多数农户不得不普遍采用费工费时费钱的移栽模式种植。
董小刚团队经过攻关试验,研发出鲜食玉米高糖精准种植农艺,利用定制的航天微生物种衣剂处理种子,免浸免催,可保证芽率由75%提升至95%,苗齐苗壮,而且甜玉米鲜穗平均糖度达到20%以上,比普通甜玉米高出一倍,可实现密植种植,亩株数3000—3300株。
更令人惊奇的是,经过航天微生物菌剂包衣的种子,还可实现穗杆兼收,依托该农艺长出的高糖鲜玉米秸秆平均糖度可达到15%,是没用生物菌包衣秸秆糖度的5倍,堪比甘蔗、甜菜的糖度,这样的高甜秸秆可直接用于制糖、酿酒、精饲料。
“我们实现了利用微生物菌剂来调节控制玉米鲜穗与秸秆糖度。”董小刚透露了此项技术成果的关键所在。
鲜食玉米高糖精准种植农艺推出后,前来合作、取经的人连续不断,广大农户品尝到了丰收的“甜度”。
农户心中的“植物医生”
董小刚的航天生物技术让普通农户尝到了丰收的喜悦,一些种粮大户、合作社、农场也慕名而来找他合作、帮忙。
内蒙古呼伦贝尔特尼河农场六分场有4万多亩地,2018年开始尝试在小麦种植时使用九穗谷的生物菌制备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农场技术员闫春明告诉记者,与没用制备剂的小麦相比,用过的出苗快、齐、壮,几年测算下来,平均亩产增加10%。
“他们的技术真是厉害。”闫春明说,今年他们用100亩马铃薯做试验,用生物菌制备剂对种块进行了处理,结果亩产达到了8000多斤,比没用过的高出2000斤,而且马铃薯块大、光滑,品相好。
“场里计划,明年要扩大试验范围,在大麦、油菜、甜菜上广泛应用九穗谷的技术。”闫春明对下一年充满期待。
与农业、农民打交道十年,董小刚也成为农户眼中名副其实的农业专家,作物出现药害等疑难杂症和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家都向他求援,董小刚总是能药到病除,难题迎刃而解。
2020年,哈尔滨市呼兰区大用合作社的1900余株温室樱桃树遭到水淹,2021年几乎没有结出果实,而且树干枯萎濒临死亡,种植户面临数百万元经济损失。正当种植户一筹莫展之际,有人把董小刚请来。仔细查看病树后,董小刚判断应该是根部土壤生长环境出现了逆变,他尝试用生物菌配制出微生物营养液进行施救。不久,枯树树皮内部变绿,而且绿色沿着树干向上扩展,“这是活过来了!”种植户喜出望外。到了2022年,这1900余株樱桃树几乎全部开花结果,而且果实比从前大了一倍,甜度也大幅增加。
董小刚可谓一战成名。就在此次采访的前不久,远在千里之外的新疆阿克苏果农也找过来,他们那里的香梨树遭遇了严重的赤枯病。董小刚尝试着配制了微生物调节剂邮寄给果农。不久,信息反馈回来,树木用过调节剂后赤枯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能用掌握的技术实实在在地帮助农民朋友,我感到无比欣慰。”董小刚说。
探索种植工业化变革
历经10年潜心专研,通过累计20万亩种植实践,董小刚掌握了一套节本增收的农业种植技术。而他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把目光投向更远更高的目标。
新技术有了,如何惠及更多的农民?仅凭一己之力肯定不行,董小刚开始探索农业种植生产模式创新。他说,工业化是必然趋势,欧美国家农业早已进入了工业化,而我国农业现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简单实施工业化非常困难。
“我们正在探索的大田种植生产工业化模式,其核心是种植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科技人员放下身段一心一意地为农民服务,农户则转岗农工,就像流水线工人一样按照规程操作即可,疑难技术问题交给专业服务团队。让一位专家教会100个农民很困难,但指导10个农艺师,让其再为10000个农民服务却相对容易做到。种植生产工业化能够大幅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减轻农民的负重,将是对传统小农农业的颠覆性变革”。董小刚的下一个10年目标已经锚定:全力探索建立大田种植生产工业化和全流程服务模式。
“专家专心专研发明技术,农民专心专岗种植生产,农艺师专心专业服务种植户。”这是董小刚心里未来大田农业种植生产的新格局,这将一举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服务的落后局面。
沿着大田种植生产工业化的方向,董小刚带领团队初步具备了两个关键要素,即先进技术和科研服务人员。他们所掌握的航天生物技术能够有效实现节本增效增产,而且能够完全实现全流程机械化。同时,这支团队是新农人,也是一批懂农业、有技术、有信念、吃苦耐劳的服务者。
■记者手记
秉持新农人情怀勇毅前行
商人大成,不是为了腰缠万贯,而是造福百姓生活;学者大成,不是声名显赫,而是培养多少人才。董小刚和他的团队正是如此,是为了让农民兄弟辛勤劳作换来丰盈的收获。
曾有人问,董小刚已经有了这么厉害的航天生物种植技术,为什么不融资种上几万亩地,闷声发大财。但是董小刚的回答却是那么掷地有声:“如果那样,就背离了初心,我将成为一个失败者。于国而言,国际粮食贸易战波诡云谲,要让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得牢、端得稳,必须依靠成千上万农业科技人才、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农业生产者。于民来说,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民还很苦,他们缺乏技术、资金,这就需要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真正走进田里,走近农民,为他们提供全流程服务,实现增产增收。‘三农’需要我们,作为新农人我们不能袖手旁观。”从这段回应中不难感受到董小刚肩上扛起的担当与责任。
采访结束时,董小刚透露,他接下来一个月的行程已经排满,至少要去三个省区,送技术下乡。
乡村振兴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从汗滴禾下到机械轰鸣,从消除绝对贫困到实现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需要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需要更多像董小刚团队一样的新农人。
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在新时代“三农”建设大潮中,董小刚将带领团队,在创建大田种植工业化和全流程服务的道路上勇毅前行。奋斗者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追求者的后面永远没有句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