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王钧从上海返回家乡赣榆当“新农人”
1990年出生的王钧,返乡分两步走。
第一步,她从上海返回赣榆县城,由物流公司销售人员,变成茶叶店老板之一。
2018年3月1日,与交汇点记者谈及当初辞职回老家的决心,王钧笑言:“我是硬着性子要回,家里人都不同意,希望我在大城市立足。”
2013年1月,毕业半年的王钧,回到赣榆,与同学在城里合伙开茶叶店。“我根本不懂茶叶,开店失败了。”
3个月后,王钧迈出返乡第二步,回到位于赣榆石桥镇王集村的茶园。
王钧在茶叶加工车间中
那时,茶园不到100亩,炒制车间不足100平方米。机器很小,因为当天采的鲜叶要当天炒好,家里6口人上阵,炒茶还要炒到天亮。睡几个小时后,大家就要赶紧起来包装茶叶。
与辛苦相比,她更愿意谈变化。
起初,在鲜叶收购环节,她一改粗放模式,开始按不同的等级收叶、付钱。
后来,她开始研究南北茶的差异。她去浙江学习,前后去3次,一去七八天。她还拜师学习红茶加工工艺,组织团队开发红茶,打破家乡只做绿茶的传统。
接着,她下决心走品牌之路,不用化肥,不打农药,在质量上下功夫,做良心茶。
赣榆区金山职业中专的学生和王钧(左二)在茶园里
2014年12月,连云港赣榆钧园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周边6户茶农加入合作社。
2015年6月,近500平方米的新车间建起来,茶园也扩大到400亩。不久,在新车间基础上,王钧将加工环节独立出来,成立连云港御龙茶业有限公司。
工人们正在挑拣鲜叶
“越努力越幸运”。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钧参加赣榆区妇联组织的创业大赛,得了第二名。回顾返乡创业路,她感恩政府的支持、帮助。 2015年,她从连云港市人社局领到10万元“江苏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奖补资金。此后,她获得赣榆区“省级财政扶持农民合作社项目”30万元补贴。
2017年9月,王钧成立连云港芦阳山庄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茶园成为赣榆区金山职业中专的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王钧还应淮海工学院邀请去做创业讲座。这位2015年获得“江苏省最美大学毕业生”称号的年轻姑娘,告诉学生们,为了未来更好的发展,要不断学习新东西。
王钧的茶叶店里,茶香浓郁
王钧这样描述自己的角色定位:“我是一个‘新农人’,虽然我不直接在田里干活,但是我扎根农村,从事农业。”
王钧每走一步都会有新的目标。今年,她订了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她说,以前农村环境不好,茶园起初是一片荒山,汽车开不到茶园门口。现在不一样了,山上环境很好,政府还把周边道路都修好了,农村的发展前景很好。
交汇点记者了解到,连云港市赣榆区是第二批返乡创业的国家级试点,区委、区政府积极扶持返乡人员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措施,如鼓励创业基础好、创业能力强的返乡人员,充分挖掘乡村、乡土、乡韵潜在价值,开发一批农林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项目。
不忙的时候,王钧就在店里研读陆羽的《茶经》
王钧说:“乡村振兴,就是农民要富、农村要美、农业要强。很多农民只埋头种地,不知道抬头看路,因此农村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有好政策的支持,应该有更多的年轻人返乡,扎根乡土,带领农民致富。”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 徐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