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东农产品如何走品牌化之路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此次海东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必须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传承和巩固好海东农业发展的历史和优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农业、农村、农民”成为众多委员关注和热议的焦点。
品牌如何建立
地处河湟谷地的海东市,既是兰西城市群的核心地带,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这里盛产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循化线椒、马铃薯、互助八眉猪等农产品,是青海特色农产品的主产区。随着近年来品牌战略的深入实施,海东市农产品从以省内自销为主,逐步打开省外乃至长江中下游市场销路,特别是作为全国最大的春油菜杂交制种基地和全省最大的马铃薯制繁种基地,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北山”杂交油菜和“西山”洋芋远近闻名。
这次两会上,很多委员就如何打造海东优质农产品、如何让农产品走品牌化之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委员的发言始终围绕着农业、农村和农民,让今年的两会显得“农味儿”十足。
海东农副产品质量怎么提升?品牌如何建立?已有的品牌如何维护?销路怎么打开?基层组织如何做?
市政协委员魏文祥指出,一定要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他说,青海市场目前还没有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农民只管产量和收益,不看品质,一定要有生产标准,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市政协委员韩秦说,目前全市有影响力的农产品企业有142家,但都存在小、散、乱的情况,建议政府引导为主,以企业和生产基地为基础,打造两大区域性品牌,即黄河彩篮和高原富硒品牌,培育国家型驰名商标和青海省著名商标,逐步扩大海东在全省及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市政协委员马永福谈到,政府对已有的品牌一定要舍得投入,组建专业的研发团队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他说,每个县(区)都要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然后再往名、优、特方向发展。
已有品牌如何维护
目前,海东“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14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03个、绿色食品2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2个、绿色生产资料5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6个、“青海省名牌产品”10个、“青海省著名商标” 1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件。此外,科学技术实现新突破,海东市制定的富硒紫皮大蒜和富硒马铃薯两项行业标准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行业标准,并被作为暂行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品牌是农产品的“身份证”,也是敲开市场大门的“通行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对于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而重大。
魏文祥说,这些农产品作为海东的“明星”和致富产品,代表着海东的特色和信誉,海东也用了很长的时间去打造和维护。他举例说,过去乐都马铃薯很有名气,2011年去上海和云南做了推广,从那年到2014年,乐都马铃薯销量一直不错。但是从2015年开始,销量下滑,农民的马铃薯藏在窖里卖不出。魏文祥说,政府拿出资金打出的品牌一定要维护好,打造品牌很容易,维护却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已有的品牌还没有打响,又去打造新的品牌。”魏文祥说。
如何维护好已有的品牌?让这些品牌发展起来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
韩秦说,一定要凸显海东农产品的地域特色和产品优势,要将河湟文化融入到海东农产品中,农产品要深入到乡村旅游、品牌打造和推介各方面,将海东秀美的山川、富硒土壤、优质农产品进行整合打包,做好品牌推广、传播和应用,逐步扩大海东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市政协委员马永福认为,每个地方都有独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一定要发挥好海东自身的区位特色、资源禀赋。他建议,海东农副产品,如循化线椒、乐都紫皮大蒜等产量不高,要建立特色作物主产区,同时还要引进优秀的加工企业,让我们优质的农副产品从山窝窝飞到全国各地。
销路如何打开
相比于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农民即便收成好,也要为销路发愁,每年菜贱伤农、农产品滞销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
长期从事农业与农产品研究的魏文祥对此深有感触,在采访中,他指出,打通销路才能避免菜贱伤农。
“由于市场、信息、销售渠道等多种原因,老百姓种的蔬菜自己却定不了价,价格是由到田间地头来收菜的商贩定,老百姓只能是被动交易。与市场销售价相比,真正装进菜农口袋里的钱并不多。”魏文祥说。
魏文祥建议,今后要进一步发展壮大蔬菜基地、专业合作社及中介组织,在政府的积极参与下,让老百姓的菜从田间地头直接进社区、进市场、进超市,取消过多的中间环节,让老百姓种的蔬菜直接与消费者见面,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蔬菜产业的发展才有希望。
委员韩秦说,目前海东农村种地呈现出“老、妇、幼”的状态。“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了,剩下这些人在家种地。”
分析产生这类景象的原因,韩秦认为在“人”的身上。他认为要改变此类现状,要让新型职业农民回到土地上去。“让有技术的人回到农村,让懂农业的人去种地,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的收入增加,才能使我们的乡村变美,农业变强。”韩秦说。
韩秦表示,只有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才能激活农村经济,让农村土地生产规模化,建立合作组织才能让农村经济规模化、机械化,才能让老百姓在乡村振兴美好的蓝图中勇往直前。(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