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大学生回村当起“新农人”
在栖霞市杨础镇的西范家、古宅崖、东李家庄等村的田间地头,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多是“农二代”,对各种农业知识了然于胸,可以熟练地操作无人机、割草机等现代农机具管理农田,而且懂电商、懂销售,干起农活儿来,丝毫不比有着几十年经验的老农逊色。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中的不少人还是大学生。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既离不开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也离不开四面八方的返乡人才。当前,不少农村都面临着留不住人才的无奈,而这些具有高学历的年轻人却放弃原有的工作,回到农村当起了“新农人”,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蓄势加油。
王少刚今年34岁,是栖霞现代农业产业园西范家村的项目经理。挂着“经理”的头衔,可王少刚无论穿着打扮,还是每天从事的工作,都与村里的普通农民没有差别。只是因为和其他农民相比,他懂得农田管理的新技术、新知识,还会操作各种现代农机具,他更愿意把自己称作“新农人”。
2017年9月,栖霞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获农业部、财政部批准创建,目标是在规模化种养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营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水平较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产业园涉及6个镇街区的179个行政村,西范家村就是其中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这一要求,指明了振兴乡村的核心与关键。既然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离不开新技术、新知识、新模式,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进行管理,继而带动果农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为此,今年3月,产业园管委面向全国招聘39位高素质项目经理,到39个村去负责管理产业园内的农田,在产业园管委和村民之间发挥协调作用。获悉这一消息后,王少刚立刻赶来应聘,从此开始了他的“新农人”之路。
“等我两分钟,马上就清理完了。”昨日,记者来到西范家村时,王少刚正驾驶着一辆割草机在田间除草。此时正是初夏,100多亩土地上载满了果树苗。只有一个人管理,怎样知道果树苗长得好不好、有无病虫害?无人机发挥了大用处。王少刚从棚子里拿出一架无人机,熟练地组装好,领着记者回到农田里。在他的操作下,无人机缓缓飞上空中,绕了几圈后,向远处飞去。
杨础镇古宅崖村的林晓静和东李家庄村的牟琮平也是产业园的项目经理,这天恰好来找王少刚研究果树管理技术。见王少刚忙着操作无人机观测土地,他俩便在旁边临时当起了“解说”:树苗的长势、有没有虫害,每个村的地块、面积,无人机都可以拍摄下来,飞行结束后,连接到电脑上,可以把拍摄下来的资料传输到栖霞电商中心的大数据中心。目前,我们杨础镇已经有6个村用上了无人机管理农田。
“新农人”的活儿可不仅仅是每天飞一趟无人机,更为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先进的农田管理技术经验,将其传授给村民。
像王少刚这样的“新农人”,整个栖霞市共有39位。王少刚、林晓静俩人都是34岁,牟琮平更年轻,今年28岁。
“我们这些项目经理,多数都是‘农二代’,家里有果树,父母当了一辈子农民,我从小看着他们在地里弯腰干活儿,力气没少出,钱挣不了几个。很多农村都是这样,村里全是老人,他们干不动了。我想,那种老旧的土地管理模式,必须要改一改了。”王少刚说,他之前在企业上班,自从有了回农村的想法之后,便去考出了农业技术指导员和农业技术植保员两个证。
在王少刚等39位“新农人”的带领下,栖霞市39个村级党组织纷纷组建了专业合作社,通过选举选出了合作社理事长、监事长,负责合作社土地流转及日常管理工作。村民们加入合作社,将自家无力管理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一亩地能领取800斤小麦的钱,5年后还可每年获得20%的股金。
短短几个月时间,王少刚等人就获得了村民们的一致认可,这让他们干劲十足。“我希望能长期干下去,希望用我的知识和技术来帮助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王少刚告诉记者,通过他和合作社的努力,现在村里有好多村民主动要求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预计今年内至少能增加60到100亩。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指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作为栖霞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新农人’,我们39个人一定会按照总书记的指示,撸起袖子加油干,让产业园越建越好,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对于未来,王少刚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