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新农人恢复传统作物 “云上番茄”走出高山村

发表于:2018-09-03

时隔一周,说起叶垟村里热闹的“番茄文化节”,年轻的张建芬依然像一个孩子一样兴奋,她在朋友圈里晒出了自己在村番茄基地上的照片,条纹衫、牛仔裤、鸭舌帽,手举着一个成熟的果子挡去一半脸,笑意盈盈,称自己为叶垟番茄“代盐”。

见到张建芬正是当天在村口那片番茄基地上,她一面向游客介绍着不同品种的番茄,一面张罗着台上台下的活动流程,忙得不可开交。“快来尝尝这个‘黑美人’品种,还有黄色的‘夏日阳光’,口感都很不错!”穿行在一排排番茄之间,张建芬如数家珍。

这些番茄确实是张建芬的“宝贝”,也是如今家乡叶垟村的希望。叶垟村位于云和县崇头镇梯田景区内,平均海波900多米,村里种植了40多年的高山番茄鲜嫩多汁,品种丰富。但因为山高路远,不同于梯田景区中心的几个村落,已经聚集了人气发展起民宿、农家乐等旅游经济,叶垟村少人关注,仍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小打小闹的农户数十年如一年,要挑着自家的蔬果下山去卖,产量也大不如前。

在张建芬的儿时记忆中,叔叔伯伯常常辛苦挑担卖菜,又因一路磨损破坏卖相卖不出去好价钱,“我们的土种高山蔬菜品质更好,又能补足季节差异供货,为什么不能卖得更好呢?”抱着对乡亲故土的感情,2014年年初,张建芬放弃了在丽水市区高薪稳定的工作,在离叶垟村不远的大垟村流转了200余亩土地,一头扎进云和最高峰白鹤尖下的日夜劳作中。

虽然在农业上毫无经验,要恢复土种高山蔬菜的种植对于张建芬来说是最确定的事。但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土地,小时候熟悉的白茄子、白辣椒、白皮黄瓜等白色系列蔬菜更是越来越少见。为了搜集种子,一年间张建芬开着车在大山里挨家挨户找,你家两斤他家三斤,有的种子已经寻不到,张建芬就跑到相去近三十公里的另一个山头,到土质、环境相近的地方寻觅。

走进沿河的白鹤尖精品高山蔬菜示范基地,基地大棚里的土地被犁得整整齐齐,一排排娇小的白皮灯笼椒挂在枝头甚是可爱。趁着省农科院专家调研,张建芬像个小学生一样把里里外外的问题问了个遍。经过头两年的摸索,在基地培育成功的新老品种,张建芬就推荐给叶垟村村民恢复种植,同时联系打通县城的销售渠道,村民的蔬果专门有人上门收购,卖不完的张建芬还会帮忙代售,经过深加工的辣椒酿通过电商销售更是广受欢迎。

如今,张建芬的基地已辐射到周边村庄17个,带动周边农户150余户致富,还有30多个周边村民长期在基地劳动就业。“‘叶垟番茄’的品质在市面上已经体现出优势。”叶垟村村委会主任张祖龙介绍说,今年村里一共种植有100多亩高山番茄,预计产量可以达到5万斤。番茄种植的恢复,让村里看到了发展方向,待客的餐桌上村民们摆开了“番茄宴”,通过村企结对和知名餐饮企业达成食材供应合作意向,“番茄文化馆”和配套农家乐正在筹备中……今年5月份,崇头镇和村里共同规划,在村里举办首届“番茄文化节”,并在村里建设番茄基地,进一步打通叶垟番茄走出去的道路。番茄节现场不仅吸引了众多来梯田游玩的游客,还接到了来自宁波、杭州等多地企业的投资意向。

番茄节落幕后,张建芬又一次驱车从大山返回城里的电商中心。借着云和梯田景区提升,村里下山的路正在拓宽改造,作为镇里最年轻的“云和师傅”,张建芬还在和新一代农创客们共同规划,在大山里打造农旅融合的农业综合体。“这些‘云上的蔬菜’一定会越走越远,我们的村庄也会越来越热闹。”看了眼后视镜里远去的家乡,张建芬信心满怀。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
  1. 1
  2. 2
  3.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