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崛起,玩转现代“酷农业”

发表于:2018-09-10

当前,中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三农格局正在发生积极的变革,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踊跃进军三农领域。在此背景下,诞生了一批对三农事业有热情、有理想的新农人,他们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能量,成为引领新农民、发展新农村、托起新农业的一支新的生力军。

“手拿锄头脚满泥,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多数人对农民的印象。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农人”这个群体开始破壳而出。

“新农人”是个什么玩意?

“新农人”,是近年来在互联网兴起的热词,公众往往将该群体和安全、优质和品牌化的农产品联系起来。在官方文本中,公众眼中的“新农人”被描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们希望从中走出一条商机,而互联网的发展则加速了这一进程,并形成了一个个这样的社群。

据悉,在国务院早前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将这个群体细分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四大类别。

其中,前三类主要由传统种养能手通过规模化、组团联合的方式转化而来,而第四类更多强调资本运作和全产业链经营。他们来源广泛,不少人跨界而来,包括返乡创业大学生、城市白领、大学生村官、网商、科研技术人员、NGO及其他各界人士。

“新农人”后发制胜 秉承思维创新

传统农业、落后农村、弱势农民的三农问题,如果需要一个后发制胜的发展引擎的话,“互联网+”将是一次历史赋予的绝佳契机,并且,也正因此而催生了一个充满朝气的新群体——“新农人”,他们或是初次“触网”的乡下农户,或是瞄准互联网农业商机的城里人。

农民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缺乏议价能力。农产品价格上不去,但化肥农药的成本不断上升,农户走到了崩溃边缘。结果是:农田被抛弃、农业发展被扭曲。

如今,“新农人”采用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耕耘模式开始改变这一处境,从尊重自然、通过健康的种植方式做起。随着健康种植方式的推广,产量慢慢上来,产品品质逐渐也上来了。与此同时,种植成本在逐年降低。

“新农人”自建渠道去中介化

新农人通过抱团合作的方式,将农业和休闲旅游、农耕文化教育,结合在一起。消费者更欢迎的是参与式认证,客户直接体验性消费,参与消费。而且客户可以带家人来基地玩,参与摘菜、务农等活动,甚至在农场吃饭。消费者也欢迎的是参与式认证,有计划的生产,不会造成浪费,去掉中间渠道商,实现农产品真正不浪费、不愁销路。

渠道的创新,给予农产品提质增值的土壤。林权帮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看,要实现农产品结构的调整,主要思路是质量不齐的产品需往统一的“高标准”靠拢。

“新农人”惊艳亮相增添活力

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农人”群体的出现,将产生积极的推动性力量,从而帮助中国农业解决小、散、多、弱的先天不足,带动农业向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快步迈进。不过,目前他们仍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理解、支持和尊重。

“新农人”有着更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的视野,掌握着更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事农业,是出于乡土情怀和对土地的眷恋。与此同时,新农人有着城市的生活、工作经历,使其更能把握农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充当城市与乡村的纽带。

新农人的加入,在“三农”领域一次次惊艳地亮相,将给农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倍添时代活力。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