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新农民 崛起新产业
技术服务作为提质增效的核心要素,在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化中不可或缺。
因地施技,生态林下养殖蛋鸡;农校结合,蔬菜的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全民参与,苗木基地里大展身手……为使山乡的农户们能种、会种、种得好,印江自治县注重技术,更注重服务,从“找准方向,技术员深入研究,因地施技”“善用资源,建立技术服务新机制”“灵活运用,向农民讲解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技术”三个方面着手,深受农民朋友欢迎。
因地制宜 农技培训接地气
“咯咯咯……”五月中旬,走进印江自治县板溪镇柿坪村生态林下养鸡基地,周边灌木丛下藏着一窝窝鸡蛋,刚下完蛋的母鸡骄傲地叫着,踱着步朝着林中走去。
柿坪村山高谷深,土地撂荒严重,经过考察,该村决定因地制宜发展“短平快”的生态林下养鸡产业,采取“村支‘两委’+集体经济+合作社+春晖人士+贫困户”的模式,能人大户带头示范养殖,依托省农科院、市县畜牧技术平台对村民进行培训,抓好技术服务。
“我们合作社统一圈舍标准、提供鸡苗、技术防疫、养殖方式、包装销售,形成产、供、销为一体的‘六个统一’经营体系,确保村民能养,且养得好、不愁销。”柿坪村“第一书记”任旭娇说。
技术是否有用,得由收益“说话”。服务是否有效果,同样需要老百姓和市场来评价。
2017年,柿坪村共出栏鸡1万羽、销售鸡蛋15万枚,实现集体经济分红31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65万元,有效带动68户243人稳定脱贫,一年时间就从贫困村出列。
农校合作 “四级”技术团助阵
初夏,印江峨岭街道杨柳塘村的蔬菜种植基地,71岁的村民汤永华为防积水烂根正在挖排灌沟渠。
“以前种水稻,一年下来一亩才收入一千多元,现在跟着专家种蔬菜,一个月的工资就赶上过去一年卖水稻的收入。”汤永华在基地务工,每天有80元的收入,自家三亩半土地全都流转到村集体种蔬菜,日子越过越舒坦。
技术保驾护航,产业增产提效,村民致富有望。近年来,在产业发展的拉动下,杨柳塘村用好用活高校资源,在贵州师范学院的帮扶下,链接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技术服务新机制,为高校提供新鲜应季蔬菜。
“我们村里的蔬菜产业,有土专家帮忙,有县果蔬站、农牧科技局技术员指导,有市里农技专家下来手把手教,有省里农科院专家解疑答惑,四级服务团不光阵容强大,而且个个都接地气,讲的东西大伙儿都懂。”贵州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院长、驻杨柳塘村“第一书记”熊德永说,农校结合不愁销,专家指导不怕种不好,村民都支持。
去年以来,该村基本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村集体经济积累达5万元,在峨岭街道17个村中率先摘掉了“空壳帽”。
全民参与 身怀长技新农民
“合作社帮我统一栽了2000株红香柚,现在我来这苗圃基地打工,70多块钱一天,家庭也照顾了。”5月12日,朗溪镇三村村,正为柚苗松土的贫困村民田爱强说:“技术到位,不怕它长不好。”
“近来连日下雨,为防止流胶病,要把覆盖在边上的草弄开,周边的土松一松,像这样……”昔蒲村鸿运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田彪接过田爱强手中的锄头,边讲边示范。
前些年,三村村近90%的土地撂荒,石漠化严重,隔壁的昔蒲村亦是如此。但昔蒲村意识到寸土寸金,于上世纪末便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
如今,昔蒲村漫山的果树染绿了山头,种植经果林不仅能治理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为使三村村能跟上步伐,近年来,三村村党员干部借鉴昔蒲村经验谋致富,组建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全村抱团规模种植果树。
作为技术员,田彪常在山间田里手把手教村民技术,经验丰富的土专家田应杰等也常在现场进行培训。在他们的指导下,三村村以短养长发展林下养鸡、熟食猪等短、平、快产业助农增收,去年就摘掉了“贫困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