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新农民进阿里巴巴取经 关注人工智能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杭州5月11日讯(记者 欧阳梦云)5月10日是阿里巴巴的亲友日。全国多个贫困县的十几个农民,出现在阿里巴巴亲友日活动上。跟随他们进入阿里园区的,还有很多贫困县的农产品进入了阿里食堂和园区。阿里专门为这群特殊嘉宾,搭建了一系列高科技和兴农扶贫展台,并开辟了绿色参观通道,还安排他们在阿里新零售业态“盒马”线下店就餐体验。
这十几个农民,可以说是中国新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代表者。他们的背后,是中国正在加速崛起的一个新农民群体,这些新型职业农民,正利用高科技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他们有的是90后,有的是40多岁的“老农民”。有的之前是大学生,有的是公务员出身。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对电商和互联网很熟悉,过去几年通过跟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合作,实现了脱贫致富。但他们又都面临一个共同难题--继电商带来的商业赋能外,如何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技术赋能?
新农民体验阿里巴巴声学实验室
来自重庆奉节的“橙农”孙开洲告诉记者,过去几年他已经非常熟悉通过农村淘宝等电商平台,把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卖到城市餐桌。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反馈说,希望能收到脐橙后,一扫二维码就能看到这个脐橙从哪块地里种出来的,甜度怎么样,热量多少,采用了多少农药,通过什么施肥的。
消费者希望吃个明白,吃个放心。为此,孙开洲来到阿里巴巴,了解如何通过技术进行农产品安全溯源,以及如何把农药检测技术引入到种植甚至销售过程中。
孙开洲告诉记者,阿里展示的一系列高科技让他感到印象深刻。比如AI(人工智能)养猪、养瓜视频连线实景、区块链溯源技术、农药残留检测仪、热量检测仪、和甜度检测仪等。
“现在我们的产品销售是电商化了,但我自己公司的日常经营,现在很多还是手工记账等方式,我们也希望能把公司运营数字化,提升效率,节省运营成本。”孙开洲说。
来自甘肃礼县的90后大学生农民张翔,这次来参观阿里高科技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通过新技术,实现苹果种植的标准化。比如,通过技术指导,如何种植和施肥,才能保障更好品质的苹果。再比如,通过大数据技术,能提前预知到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口感的苹果,然后通过新技术去实现某种甜度。
将新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的尝到甜头,安徽金寨的农民刘泽菊深有体会。她告诉记者,去年在农村淘宝的技术赋能下,她第一次尝试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种植,一年就赚了20多万元。
来自四川汶川的樱桃种植户杨思艳,这次最关心的是,过去在前端种植环节,可以得到很多传统农业技术的支持,但如何分享到互联网科技的技术红利,是她这次来阿里想要找到的答案。来自内蒙敖汉旗的农民朝鲁门,有着更大的目标。他说,希望通过跟阿里巴巴合作,尝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也是今年2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概念。
越来越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始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高科技表现出浓厚兴趣。推动新农民群体和新技术的融合,一直是过去几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亮点。
去年的一号文件就提到,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成为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引领者,因此要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通过技术创新,让农业科技创新有平台、有载体、有抓手。今年的一号文件则指出,要通过强化科技和技术创新,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育和壮大新型职业农民群体。
乡村战略、高科技和全球化是阿里巴巴未来20年的三大核心战略。过去几年,阿里一直致力于在乡村搭建品质好货下乡和农特产品进城的双方供应链,并完善物流、支付等乡村商业基础设施。从这次阿里巴巴邀请新农民群体感受阿里文化并展示其科技实力可以看出,阿里的乡村战略,正从商业赋能向技术赋能拓展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