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民走出致富路
今年盛夏,骄阳似火,在锡山区羊尖镇南村社区的先锋家庭农场,于永军正在他的大棚里巡视着成片的观赏凤梨。大棚边上,十多台降温的鼓风机在轰鸣。“这是一年中种花风险最大的时候,万一停电,大棚就会变成蒸笼,这些凤梨就麻烦了。”于永军说。
先锋家庭农场是江苏省第一家家庭农场,如今有着1.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温室大棚,专门种植中高档花卉。作为一个有十多年经验的老花农,场主于永军晒得皮肤黝黑,而鼻梁上的一副眼镜,又让他看起来不同于普通农民。
在别人眼里,于永军是个地道的“农学迷”。2001年,他毕业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应聘到浙江一家民营公司培育花卉的智能温室当技术员。2003年,于永军辞去工作,来到妻子的家乡羊尖镇南村,凭借10亩地种起了花卉。
万事开头难,于永军赤膊上阵,栽培、施肥、打药,结果产量不错。可种花容易卖花难,没摸清市场,“有一批花卖到深圳,算上运费包装,根本没赚钱。”头一年,有三分之一的花没卖掉,只保了本,合伙人也走了。
为找到突破口,于永军跑到苏州,在苏南最大花卉市场上,一家一家找商户谈,约定先送两千盆花让商户代卖,等赚了钱再谈分成。凭借良好的信誉,市场就此打开。
2010年初,在政府“一村一园”建设的鼓励下,他进一步扩大规模,新建了40亩苗木基地和花卉展示中心等。2011年,农场的销售额已达750万元,利润100多万元。
种植高档花卉是个技术活。他看到传统温室加温浪费燃料,就自己改进技术,一个冬天可节约五分之一的煤。过去浇水装置一年要烧坏10个电机,他改进后一个电机可以用5年。近年来,于永军已申请5个发明专利,取得5项实用新型专利。他的农场也成为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苏州农职院产学研合作单位。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3年,中央出台文件,鼓励农村土地向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流转。现在,已经有40多位村民把土地租给了于永军。
村民沈庭琴一家以前靠种水稻为生,除去口粮,一年挣不了几千元。现在把2亩田地流转给于永军后,丈夫去企业上班,她在花卉园上班,再加土地租金,两口子每年能挣4万多元。
早在2010年,于永军在政府的扶持下,牵头成立了南村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吸引农户加盟种植。通过几年来的规范运作,温室年产各类盆栽花卉50万盆,社员收入大幅提升,最高可达20余万元。在于永军花卉种植的示范效应下,周边3个乡镇10个村70多户农民也开始种花,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为羊尖地区探索出一条现代高效农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