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精准扶贫好东风 做劳动致富新农民

发表于:2018-09-13

王叔,镇里开了干菜厂,你研究研究呗,种点干菜和万寿菊,咋还不赚点钱。”

  “我……能行吗?”

  “没事,王叔,一点点摸索呗,谁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

  “那行,我先试试看。”

  以上是泰来县平洋镇平洋村农民王加财与驻村第一书记时兴瑞两年前的一次对话,对王加财来说,这次对话改变了他的生活。

  现年62岁的王加财,曾经在村里的砖厂干过十多年的搬砖工,砖厂倒闭以后,被迫下岗。当时他决定专心种地,在自家原有的土地基础上又承包了几十亩地。也许是命运捉弄,王加财种地的那段时间恰逢粮食价格低迷、行情不好,再加上资金和技术的不足,不但没挣到钱,反因妻子患上脑瘤,还欠下了不少外债,于2016年建档立卡成为贫困户。

  就在王加财一筹莫展之时,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来到了他家。工作队坐在他家的炕头上,和他谈起了未来的打算,并向他介绍全县即将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情况,建议他改变种植种类,依托镇村的企业种植干菜和万寿菊。

  然而,面对新鲜事物,缺乏经验的王加财又一次遇到了挫折。在种植干菜和万寿菊的第一年,虽然老王付出了很多辛苦,但由于经验不足,万寿菊和干菜长势差,产量低,价格不好,一年忙活下来连成本都没保住。他不禁开始后悔,萌生退意,认为这些经济作物远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此时,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同样发愁,暗下决心,“王叔家的这个事儿咱必须得找到解决办法。”他们在王加财打退堂鼓的时候,送上了专程搜集的经济作物种植技术资料,还有其他地区的成功种植经验和效益对比,并承诺技术方面的问题镇村会帮助协调解决。有感于干部们的热心和真心,老王的信心又坚定了,决定再试上一试,而且这次他也投入了更多的心血。

  从第二年春天起,他白天在地里进行探索实践,晚上学习种植技术,镇村还选派技术人员面对面指导。经过不懈努力,相关种植技术很快他就摸了个门儿清。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回他成功地种出了高产优质的干菜和万寿菊,赢得了一个大丰收。仅2017年,老王种植万寿菊的2亩地,纯收入达到了8700元,在干菜种植方面,收入的豆角全部被干菜场回收,1亩地豆角园子也让他收入了3500元。通过努力,王加财于2017年脱贫出列,成为平洋村勤劳脱贫致富模范户。

  现在,王加财成了周围人眼中的种植能手和技术能手,而他也是无比自豪,总要滔滔不绝的向大家谈起他脱贫的“致富经”。因为在他的心里有个信念,自己的脱贫致富离不开镇村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自己现在有了能力,也要带着村里的贫困户和他一起走出贫困。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伴随着清亮的歌声,一位皮肤黝黑、衣着朴素、干劲十足的老人推着三轮车,一路走向自家田地,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