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造就新农民
日月轮回,年年岁岁,春去秋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换来了一回又一回的五谷丰登。农民最懂农业,农民最爱农村。新时代新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培养造就一批接地气、近市场、视野宽、境界高的新农民。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自古以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都得益于水利建设的实施和农业技术的突破,并且最终促进了农业的兴盛和农村的繁荣。作为传统中国“士、农、工、商”之中的一个阶层,这片土地上日夜操劳、辛勤耕作的农民,从来都是农业之中最为积极的因素,也是农村里头深具活力的关键。在艰辛稼穑、养家糊口之余,广大农民既学做人,又学谋生,以一代传一代、一户又一户的耕读传家,建构起了传统村落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
耕读传家,看似平平常常,实则潜移默化,让自古以来的农民在接地气之中忠厚淳朴。不仅春种秋收,还要夏抢“三伏”,冬忙“三九”,持续百倍的努力,争得几分的收获。面朝黄土背朝天,普天之下的农民,从来都是接地气的。新时代的新农民,同样应该不忘优良传统,成为接地气的新农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正确选择,更是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而追根究底无非就是为了接上脚下这片沧海桑田的地气。农业生产之中的所学所悟、所思所问,更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好高骛远,学一套做一套,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只有真正掌握接地气的一技之长,才能让培训得来的实用技术,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一线。
虽然农民向来都是埋头种地,但是同样也会抬头看天。从南到北的农村,不管是赶圩也好,还是赶集也罢,并不只是为了单纯而又简单的物资交换,以求农村生活的延续,也会从中获得本乡本土之外的市场信息,让自己在村内的耕种与村外的市场更好地对接。今天的新农民,在市场经济汹涌澎湃的浪潮之中,更要时刻不忘靠近市场、融入市场。只有提早分析研判,并且以合作社、专业农场、新型农庄等互帮互助的协作形式,在市场供需变化之前未雨绸缪,合理调整自己农业生产的品种,及时增减自己农业生产的产量,才不会丰收也卖难、歉收也难受。
今天不同地域的中国人,靠近的市场、融入的市场,不仅是国内的市场,也是国际的市场。这就需要新时代的新农民进一步拓宽视野,借助互联互通的网络空间,和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及时掌握市场风云变幻的海量信息,第一时间做出不同的应对。如果只问耕耘、不问市场,那么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必然就会栽上几个跟斗,甚至碰个头破血流。不要以为只有大型企业才有资格让资源实现全球配置,新农村新农民同样可以凭借互联网呼风唤雨,买全球卖全球,而不再是你种你的、我种我的,你卖你的、我卖我的。
新时代新农村,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有新农民最了解新农村。新农村不仅是小桥流水人家,还应有耕读传家立身修德而来的境界高的新农民。新农村不是建个房修条路,更不是走个过场来两声吆喝,而是离凡尘最远,离心灵最近,山水美、生态美与人文美、精神美相得益彰的新家园。别以为拥有了农民的称号,只配与老土相为伍,时髦不时髦,时尚不时尚,那只是外表,新农民的内心深处,同样有天地一般的不老情怀,同样有百炼成钢的高尚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