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体验“现代新农民”
苏州老知青在黄海农场体验夏收夏种。 □记者尤薇摄
苏报讯(记者 尤薇)现代收割机通过GPS,将收割数据即时传给粮食加工厂;当年插秧80个知青一天只能完成50亩地,如今先进的插秧机45分种就能“大功告成”。近日,苏州市知青文化研究会组织部分老知青,重返当年下乡的黄海农场,感受改革开放40年农村建设成果,不少老知青兴致盎然体验了一把“现代新农民”的工作流程。
这是市知青文化研究会今年组织的第二次“第二故乡行”,昨天据研究会会长陈淼坤介绍,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又是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为了让苏州老知青切身感受新农村新变化,重温当年岁月,研究会今年3月组织部分老知青到当年下乡的盐城大丰“探亲”,此次又组织部分老知青,重返盐城响水黄海农场,亲身感受“第二故乡”巨大变化。
半个世纪前,苏州知青到黄海农场最多时达到近9000人。据介绍,苏州从1962年到1977年15年里,先后有7万余名知青到全国各地上山下乡,有近2万名苏州知青去农场,分布在省属23个国营农场,以到盐城地区的黄海、大中、方强等农场者居多。到黄海农场的苏州知青经过分流等,稳定人数达到6600余人。
黄海农场的变化,留下了苏州知青的汗水和青春。据黄海农场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裴书忠介绍,黄海农场创建于1952年,历经劳改农场、国营农场、建设兵团、国有农场四个时期,耕地面积在17万亩左右。随着现代农业进程加快,40多年前“战三夏”要出动2万人,现在只需要1100人,粮食亩产达到1.1吨。
苏州知青目前年龄在70岁左右,大部分在苏安度晚年。此次老知青走进新时代的黄海农场,两天参观考察中,先后体验现代化夏收夏种场景、参观年产3.5亿元的黄海农场米业加工基地以及黄海公园旁近500套居民房新区,和当年农场老职工共话巨变等。“知青在黄海农场开垦、种植的水稻田,40年前离开时亩产只有500多斤,目前最高已达到1600斤。”亲身感受农业种植、管理、加工等现代理念,在当年艰苦奋斗过的土地上“生根结果”,老知青们倍感欣慰。
苏州知青到黄海农场,和当地居民结下深厚情谊,促进苏州、盐城两地交流。目前仅在苏州创业、生活的黄海农场职工家属、子弟就达到1.8万人。据“黄海农场场志”记载,知青不仅为当地子弟带来教育,还从卫生习惯、文明举止、居室布置、服饰打扮、主副食品搭配等多方面影响当地,帮助农村年轻人开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