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为何留得住新农人融情融资融智推动乡村振兴引才用才

发表于:2018-09-16

滨州市沾化区外借包村帮扶政策,内靠“本土优秀人才精准培育工程”,融情融资融智,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渠道,让一大批品行好、能力强、感情深的“新农人”回乡创业、带民发展。

引进来

“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农村娃,回报父老乡亲,帮助村里搞建设、谋发展,是我的使命担当。”这是今年3月3日,山东裕阳集团董事长张立军回村,担任沾化区黄升镇堤圈村党支部书记时发表的一番感言。

张立军大学毕业后下海创业,从铝合金型材销售初级工做起,十几年磨砺,将一个小公司发展成拥有七大板块、九家子公司、五千员工,年销售额近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看到父老乡亲仍生活落后,张立军便经常回村出谋划策。乡镇和区里领导看在眼里,多次前来做工作,这才有了前面“张书记下乡记”那番言语。

新官上任,张立军带领村民做了五年规划,仅三个月时间,愿景就初见成效:铺建“心路”、美化村舍、安装路灯、疏通河渠、建立牌坊,村容村貌全面改观。近期,他又兴建企业,带动全村百姓集体入股,实现从村民向股东的蝶变。

沾化区委书记丁锋说,“后发区县发展,单靠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既不充足,也难持久。找到领路人,竖起主心骨,才最关键。多年来,大量人才外出求学创业,出了一大批‘有能力、有思路、有情义、有担当’的‘能人’和‘贤人’,把他们请回来,带领村民共同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长效路径。”

为此,沾化区提出“本土优秀人才精准培育工程”,抓牢“人才”“项目”两个端口,推动人与乡村共赢共融。通过定期组织评选,从数量和品质上抓牢人才基础,并结合人才成长规律,“一类一策”精准制定培育方案。再辅之以目标承诺、实绩备案、激励补贴等机制,为人才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形成氛围。

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方面,沾化更是用足政策,构建全员引才大格局。自2017年至今,他们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张进涛、泰山学者程世博、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宋元达等省级以上人才15人、副教授以上人才31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夯实了智力根基。

留得住

在沾化区泊头镇朱家村冬枣种植基地,“80后”新农民隆宽哲正和他的团队在棚里辛勤劳作。隆宽哲今年38岁,父辈是冬枣种植农户。大学毕业后,他在城区工业园做电工,去年8月,受家乡政策感召,辞职回乡务农。不过不同于父辈,他主动学习新技术,将自家近20亩冬枣全部改良成“沾冬二号”,并建成大棚,安装智能检测设备,开始了“棚二代”的创业史。

不仅在种植上,销售上他也开动脑筋。去年他借助电商平台,实现收益翻番。目前,他联合多位“80后”,策划成立“棚二代”合作社,用新思维助力沾化冬枣“祖业”二次振兴。

如今,得益于沾化区“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创业软环境,越来越多的“隆宽哲”从背井离乡的漂泊中返回家乡,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民”。

沉下来

沾化区滨海镇河贵村,花果飘香,干净整洁的街道两旁绿化树生机勃勃,垃圾桶有序摆放,一派新农村的喜人景象。“这些变化,都因为来了刘书记。”村委会主任郭新军说。“

郭新军所说的刘书记叫刘洪民,是滨州市住建局房产科科长。今年初,按照市里统一安排,前来河贵担任“实职”支部书记。第一天进村,他就逐户入门走访。一个月下来,问题慢慢浮出水面:基础设施落后,村民致富无门,村内宗派严重,相互制造矛盾,党员没有威信,六年书记空缺……久而久之,村民失去信心,没了向心力。

刘洪民从重塑党风、重聚民心做起:带领村民制定方案;用好民主议政日,激发村民参与感和积极性;集体经济和个人增收两手抓,带动全村整体致富……他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积极性,与全村党员、积极分子签订承诺书,使得缺位已久的党员主体责任重新激发。他带领党员干部担当“义工”,组成绿化小分队,以实际行动美化乡村。

如今在沾化,不少“外来书记”走在基层“第一现场”,为这片“苦海沿边”渤海老区红色崛起奉献力量。“身子俯得越低,就越能听到群众心声。要赢得群众认可,必须下得去、蹲得住、帮得实。”沾化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高梅说。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