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故事游安徽 大学生新农民助力安徽旅游
在黄山,有这样的几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有的甚至是辞掉月薪一万多的工作,纷纷回乡,他们是不喜欢大城市吗?乡村有怎样的“魔力”吸引他们?作者:李帅民
照片中女孩子叫如意,她放弃了上海跨境电商的高薪工作,跟随老公许学超一起回到老家黟县南屏村创办了一家“七约农场”。他们说,大学毕业后生活在大城市,不仅压力大、有雾霾,最重要的是同学、同事都在经常抱怨同一个问题——吃不到新鲜蔬菜,而且现在的蔬果农药实在是多的惊人。
许学超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毕业后他并没有像大部分同学一样,去种子公司或者做化肥销售工作。他的想法就是利用学到的农业知识,能造福一方百姓,让周边的亲戚、朋友、村民吃上放心的、无公害的蔬菜。因此他把农产品与生态、环保、健康这几个理念紧密结合起来,用生态无公害的肥料,产出最健康、最放心的蔬果。
每到周末,他们都会组织亲子活动,家长可以带领小朋友们走进农田,最直接的感受比如水稻的插秧、植物的浇水、蔬菜的收获等,大人和孩子们不仅乐在其中,还能让小朋友们学到的一定的农业知识。与此同时,随着他们农场在当地知名度的逐渐提高,很多周边县市区的市民,也会利用周末时间自驾至此,感受一番亲自下田采摘的乐趣,带着自己收获的果实满意的归去。学超和如意说,看到大家都能吃上放心的蔬菜,再也不用担心农药的问题,其实我们是最快乐的。
在徽州区西溪南镇,有这么三个小伙子,他们是黄山学院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学校举办的招聘会上,没有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大酒店、旅行社的招聘摊位,反倒是对西溪南镇的某家民宿非常感兴趣,就这样,他们刚毕业,就来到了西溪南古村落。
他们说,由于这家民宿刚开始运营,因此自我发展和锻炼的机会可能会更多。三个大学生的理念与传统大酒店的运作模式不同,他们与当地百姓开展生态农业合作社,来此居住的业主可承包一片土地,租金免费,业主只需要付给村民一部分管理费,村民就可按照业主们的意愿种植各种蔬菜,如果业主有时间,同样可以参与整个过程。待到果实成熟,业主在此常住,即可马上享用新鲜的蔬菜,如果是在外地,他们会用快递的方式邮寄给业主们;倘若是一次性产出的蔬菜过多,业主无法全部接受,民宿方面会以市场价回收,进入食堂作为食材。
三个大学生说,虽然做的是民宿,但是新的旅游模式就不应该像传统的那样死板、单一,任何事情都是可以产业链化的,就像来此居住的业主们,从单纯的游山玩水中,加入了生态农业产品的元素,在尽兴游玩回家的同时,还可以带上自家田地种出的蔬菜,这种喜悦之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与此同时,他们还与黄山周边的民宿老板成立了一条旅游链,资源互换互相介绍客源,让来黄山周边旅游的游客,有更多像西溪南这样的原生态村落去游玩,而不仅仅是只待在一个地方,感觉乏味。
这是位于宏村景区内部的一家客栈,男主人的名字叫吉林,妻子叫凯妹,两个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又都当了大学老师,然而几年后他们竟然放弃了如此令人羡慕的职业,回老家经营客栈,这又是为什么?
原来凯妹的父母在宏村一直经营一家客栈叫做“添灯”,由于父母年事已高,精力和体力都有点跟不上,于是跟老公吉林一同辞职返乡,做民宿客栈的小老板。由于他们二人都是美术专业毕业的,再加上民宿经营十几年从未重装过,于是在16年国庆节后,他们决定重装,并重新命名为留白寒舍。客栈采用了极简的装修风格,连地面都是水泥自流平做的。生意逐渐越来越好,吉林喜欢作画,很多背着画板来宏村写生的房客,与吉林就有了更多的话题,一壶茶,一个共同的爱好,足以让他们聊到深夜。
虽说是一家小小的客栈,但这或许就是旧旅游模式与新旅游模式的不同,传统的民宿就是老板接待房客入住,伺候好第二天的早餐后,大概再没有别的话题可聊,而现在民宿的风格变了,从普通化变成了文艺范,从旅游变成了生活化,给房客一种温暖的回家感,现在的年轻人或许聊上三句,就能找到共同的话题,一壶茶、围坐在一起,聊聊笑笑,旅游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更多的是欢乐,还是在路上收获的朋友?
其实在这三个故事的背后,还有更多像许学超、如意、吉林和三个毕业大学生这样的创业故事,他们在安徽不同的地方,秉承传统旅游的核心思想,融入新时代的的理念,把旅游做好的同时,他们做的更是一根“链条”,并没有只看到自己的发展和盈利,多的是能把更好的事物和理念回馈给旅游者,我想或许这就是新旅游时代需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