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二代新农人谈农业项目,农村不是超市,岂是谁想进就能进的?
昨日机缘巧合,笔者无意中遇见了一位农业项目从业者,姑且先代号草帽兄弟吧。在华南地区做有机养殖,生态养殖。然后定制生产,宅配。目前服务珠三角地区几百个预付费会员家庭。
客观来讲,笔者之前接触过很多的农业项目。有机、生态这类的项目,产品本身的定位基本比较高端的,但是市场反响度这一项,真的不是很好...
看到草帽兄弟说,在当地的一个项目已经深耕了七年。光这一点,就是很佩服的。
草帽兄弟应该是也是比较早的一批进入农业领域的新农人。吃了很多苦,命都差点搭进去了。农业生产和运营是跨学科的事情,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从生产到流通到市场都需要学习和积累。贵在坚持。
恰恰是这个坚持,是最难做到,做农业项目,绝对要顶得住压力,耐得住寂寞。
很多看到有机农业利润空间高的,就直接一股热血冲进来,想赚快钱的。基本最后都血本无归。
草帽兄弟自谦到,自己还在学习的路上,但是也累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笔者看来,这并不老气横秋的一种后知后觉,倒是真正有心从事农业项目的新农人的一种真实写照。
之前有一种声音,说农业项目的包容性很强。在很多人看来,农业项目起步门槛很低,生意失败的,厌倦城市的,没事干的,都敢投身农业上。
笔者看来,这根本就是扯淡。真正的农业恰恰是专业性极强的事情,准入门槛低,但是坑太多了。
农业包容性强,恰恰造就了极多的失败案例。
农业有着极多的风险点,光、热、水、土,天气、灾害、人为因素、市场变量....
每一项都可能给从事农业项目的机构团队,尤其目前极多的中小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灭顶之灾。
我们现在的新农业主体,实际的从业人员大多数不具备专业知识储备,也不注重专业技术的累积,往往遇到很多问题。而生产端的问题往往又会牵扯到后续的更多的发展问题。
生态、有机,一直是我们提倡的一种农业发展方式,不过坦白讲,笔者本人历经不下两百个农业项目,大到规模宏大的几千亩产业园,小到几十亩的小型基地。
真正能够,真正能够依靠项目本身的市场属性,实现盈亏平衡的屈指可数。
上周,笔者和相关团队,去到广州周边某地,调研当地的一个番石榴产业园。
当地的一农业部门的领导,就说了一句很现实的话。
农业项目真的想要长足发展,绝对不能依赖政府行为。而已以市场为导向。
这里不得不讲到,很多进军农业的投资人,初始目的和方向,就有一定的偏差,并不是首先考虑这个地方的交通区位,水土光热,产业延伸。而是先考虑这个地方有什么政策指引,有什么补贴申报。
这种初衷和思维下,运作的农业项目,岂能长足发展?
草帽兄弟也谈到,现在的农业产业园瞄准的基本都是政策和补贴,我很少看到一开始就发心做好产品的真正新农人。
如此残酷的现实面前,那么农业项目究竟有没有投资的空间?
答案当然是有的,笔者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地理区位绝佳,各项基础条件也成熟的4700亩大型农业项目投资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