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首届村民论坛:新农人共话乡村振兴
张明生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副院级巡视员、研究馆员
张建国 浙江农林大学 美丽中国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蒋文龙 《农民日报》高级记者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 研究院(卡特)董事会董事
胡益波 好山好水文创CEO
新农人代表 郑新发
新农人代表 胡芳
新农人代表 俞荣华
新农人代表 邵婕
新农人代表 李映
从文化到文创,从品牌到人才 乡村发展中的问题环环相扣,解决之道何在?
对话专家,新农人在“回头看”中找答案
昨天的杭州首届乡村振兴村民论坛干货满满,新农人代表的经验分享实实在在,专家的建议脚踏实地,村民代表提出的问题也极具代表性。
从文化传承、文化特色、文化融合到文创产品的包装、推广,再从乡村品牌树立到专业人才的引进,乡村发展是一个有迹可循、环环相扣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环环相扣的。通过分享、提问、解惑,一系列问题有了解决方向。
文化之问:如何传承?如何特色化?如何融合?
文化服务于经济发展,却不该仅着眼于经济利益
昨天的论坛上,5位新农人代表都提到了乡村文化。然而,对于文化,他们的做法和遇到的问题各有不同。
作为淳安县界首乡严家村的文化推广员,郑新发昨天带着渔民的宝贝“红毛钩钩”走到台上,现场村民代表大多没见过这种捕捞白花鱼的“神器”。郑新发介绍,自2011年担任村里的文化推广员,他就查阅了大量史料、宗谱,并寻访村中老人,终于挖出了村子的文化之根——严子陵的隐逸文化。以此为起点,2014年,严家村结合渔文化,设立展馆,保留了严家村人独有的文化记忆。
“这是乡村文化振兴非常好的实践。”专家张建国说,“氏族文化与传统产业文化的结合,为严家村由文化到产业再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圆满的解决方案。”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戴家山村的邵婕开办了精品民宿“戴家山8号”,在她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验后,张建国提了一个问题:“你的民宿为什么叫‘戴家山8号’?它和‘7号’或‘9号’有什么区别?”23岁的邵婕一时也给不出完美的答案。
“你的民宿已经非常精致了,但名字略显简单,不能体现你作为民宿主人的特征。”专家蒋文龙说,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唯一的少数民族乡,畲族的文化元素应当被深度发掘并体现到民宿中去,“这才能体现地方特色和民宿主人的个性,也是客人不选五星级酒店而选择民宿的理由。”
顺着这一话题,蒋文龙提出了一点担忧:“资本进入农村后,往往会把农村文化丢得一干二净,很多原汁原味的东西找不到了。”
对于这种担忧,余杭区鸬鸟镇山沟沟村的“马老板”李映给出了一针“安慰剂”。作为城里人的李映在进入山沟沟村创业的过程中,集资为村子修建了文化礼堂,定期举办文艺演出和乡创论坛,给村民们买保险、发红包——资本也可以固化乡村原有的文化,创业者的文化可以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保留乡村文化原汁原味的同时,实现创业目标。“我适应了农村,村民也接受我、信任我,我做起事来就很方便。”李映说。
对于乡村创业和乡村文化的关系,张建国这样总结:“对于初入乡村的创业者来说,乡村是情怀,是‘诗和远方’,千万不要把‘诗和远方’做成‘苟且’。我们要将生活和理想结合,而不要只着眼于赚更多钱。创业的同时如何带动乡村文化的发展,是新农人绕不开的话题。”
文创之问:农产品和文创真的是“水火不容”吗?
路不好走,但文创人必须走到农民兄弟中间去
乡村文化需要一定的载体,才能具象化,才能更适合于传播和推广——这个载体就是文创产品。然而,农产品与文创的融合存在现实困难。
“如果单看硬件发展,我们镇已经成熟了,但文化产业起不来,乡村振兴的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昨天,塘栖镇村民代表唐国标一边提出问题,一边举着手机拍摄专家解答的视频,“怎样把文创工作做好?我今天就想向专家讨教这个问题。”
而作为塘栖法根糕点的传承人,李婷也有同样的困惑:“塘栖虽是枇杷之乡,但很难打造出与枇杷相关、普及度高的‘爆款’,文创产品受众群体狭小的问题一直令我很困扰。”
两位塘栖镇代表的问题引得其他村民代表纷纷点头,看来,农产品与文创的融合问题确实是乡村发展中的一道坎。
专家胡益波坦言,农产品和文创融合的路的确不好走,因为成本要比其他领域的融合成本高很多,“要真正解决这个痛点,光靠一个村恐怕不够,不妨通过村镇联合,寻求更系统的解决方案。”
张建国则认为,文创必须和农村生活、和农民结合起来,文创人还是要走到农民兄弟中间去,“可以尝试营造一些体验性、地域性的元素,让消费者有切实的体验感,从而弱化他们的价格敏感度。”
对于张建国的观点,专家张明生提供了一个实证。“上世纪90年代,我们省科技馆就开始考虑如何让参观者逗留更长时间。”他说,“我们想到的办法就是将体验性做得更强,让参观者来了还想来。”
品牌之问:家有好产品,该如何打响自己的名气?
围绕核心产品做加法,让产品适应非本土化生存
当然,乡村能与文化融合的并非只有农产品,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就摸索出一条新路子。
新农人代表俞荣华说,径山村是陆羽著《茶经》的地方,径山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径山茶一度因产量剧增、产品单一、包装缺乏创意而陷入困境。“2003年,我认识了一个媒体朋友,想请他帮径山茶做做宣传。可他反问我径山茶的前世是怎样的,古法炒制径山茶又是怎样的。”俞荣华说,这位朋友的问题给了他启发,“径山茶的悠久历史不就是独一无二的品牌资源吗?”
俞荣华说,他和茶农们花了10年时间,挖掘径山茶历史文化,传承径山茶传统炒制技艺,恢复了径山南宋末茶等传统产品,开发了径山红茶、柚子茶等新产品,实现了径山茶的产品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径山茶现在已经成为文旅产品,形成了产业链。”俞荣华话锋一转,“但是,怎么把径山茶文化融入城里人的生活呢?”
针对这个问题,胡益波展示了一组图片。“这是云南无量山的樱花谷,一个网红景点。他们在茶园里加入了樱花和银杏,又增加了迷宫的元素,一下子就引爆了旅游圈。”胡益波说,“这都可以看成不同业态的叠加,径山村也可以发挥想象,尝试多元业态组合。比如,围绕禅茶主题,引进养生、陶艺、糕点等业态,做足‘茶园+’的文章。”
人才之问:怎样让青年才俊走进乡村、留在乡村?
“自己人”先回家,再用新的产业吸引人才来安家
顺着径山村品牌推广的话题,胡益波提出了一个观点:乡村产业的推广离不开招商、运营团队。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人才从哪里来?
新农人代表中,有两位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邵婕一年前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她选择回到戴家山村,将外婆家的老宅改造成民宿。为此,她四处取经,全程参与建材采购、房屋施工、内部装修,这才有了今天的“戴家山8号”民宿。
富阳区新登镇长兰村的胡芳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曾在上海某外企就职。2013年,在父亲的召唤下,她放弃高薪,回到家乡,和村里的养蚕大户联合成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5年里,她与团队一直在开发蚕桑系列产品,横跨种植、养殖、生产、销售多个领域,形成了较完整的蚕桑产业链,年销售额最高达到1300万元。
邵婕和胡芳代表的是回乡创业的“自己人”,如果村里没有这么多本土人才呢?“怎样才能让人才走进乡村、留在乡村?”昨天,余杭区径山镇平山村的村民代表潘云峰提出了这个问题。
“人才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趋势是不可逆的,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蒋文龙说。“除了政府扶持营造环境外,真正要让人才到农村去,必须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和逻辑。归根结底,输血不如造血,农村要培育新的产业、发展新的业态。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那么多人到农村去发展,都是基于一个原因——农村有新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