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的别样秋收

发表于:2018-10-31

庆泉农场蔬菜大棚内种植的西葫芦生机勃勃。

 

  过去,人们眼中的农民常常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画上等号。如今,随着新科技、新理念在农业中的广泛运用,农民盯市场、追技术、职业化,新型职业农民大量涌现。

  这两天天气不错,我市进入了秋收高峰期,进入秋收季的新农人也为乡村带来了别样的景象。

  盂县建明农场:卖粮服务两不误,收完自家忙别家

  盂县西烟镇北村建明农场的500亩玉茭收割完毕,农场里约5亩大的地里,收回的玉茭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派丰收的景象。

  “今年的行情比去年好。前几天,河北的客商来收粮,俺卖了70吨玉茭穗子,每斤五毛二到五毛六不等。今年的收成说不好,但一定是个丰收年。剩下的玉茭,俺计划脱粒、烘干,卖到饲料厂。看样子,今年的粮价比往年高,也不愁卖。”郭建明乐呵呵地说,“不光卖粮,农场有代耕代种服务,附近的种植户用的还不少,俺还帮人代收玉茭,每亩100元,现在帮人收了2000多亩了。”

  在盂县西烟镇的种粮大户中,郭建明排得上号。从2014年开始到如今,他创办的农场不仅规模大,新技术还用得多。他和太原的一家农业公司合作,由这家公司提供籽种、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和测土配方等免费的技术指导服务,“自打和农业公司联合,有了技术扶持,种粮变得简单多了”。后来,农场与多家公司合作,通过种植不同品种的玉米,来延长收获期,这样就可以边卖粮边收粮,不需要太大的晾晒场地。

  好政策引导下,各级举办的培训也多了。听培训次数多了,也让郭建明成了种粮行家。“既要会种田,还要学会降成本。通过科技和直接对接厂家来节约成本,这才是经营之道。”郭建明说。他和许多厂家合作,从农资到农机,再到粮食收获,每一个阶段减少中间环节,就能节省资金;利用科技减少人工就能节约成本。这样算下来,每亩地比原先能减少开支近200元。”

  “现代农业不谈市场不行,也需要有知识有技术。”郭建明说,新型农民一头立足田野,一头紧盯市场,在乡村振兴中才会大有作为。

  平定县庆泉农场:时尚销售创品牌,绿色种植客源多

  金秋时节,走进位于平定县张庄镇南阳胜村的庆泉农场果蔬种植基地,一排排大棚整齐排列,大棚里长满了绿油油的蔬菜:西葫芦、茄子、黄瓜、西红柿、奶白菜、菜心、苋菜……这里的丰收季比别处更早,从中秋节就开始了。中秋节前,农场的无公害蔬菜联合顺风配送,销售得十分火爆,“大棚里都没菜可卖了”。

  从基地到客户家,约三四个小时,蔬菜也是根据个人喜好搭配,样数多、品质好……这些优点让“农格兰”蔬菜受到更多市民的青睐。基地技术负责人田仁鹏介绍说,前几天,基地6种蔬菜的无公害认证已经完成。

  每天早上6点,农场迎来一天当中第一个忙碌高峰——配送公司到基地取菜。“夏天,农场会在前一天晚上开始摘菜、包菜,放在冷藏库。秋冬季节是前一天下午开始摘菜、包菜。这样是为了尽可能地缩短采摘蔬菜到市民餐桌的时间。”田仁鹏说。

  田仁鹏和其他几个青年是返乡种菜的合伙人,他们根据自身的特长负责基地的运行。田仁鹏是技术指导,韩鹏、郭健负责宣传和营销,他们又找到了另外一个帮手——多年从事蔬菜大棚管理的行家韩逵负责基地的生产管理。在他们看来,他们是现代农业中的新农人。郭健说:“和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之‘新’,体现在更多地依靠新理念、新技术。”

  正如郭健所说,在基地里到处能看到现代农业的影子:在种植菜苗中,采用了栽苗器,以往6个人一上午才能栽完一个棚,现在一个人两小时能干完;种黄瓜用了吊蔓夹,成本不高,但大大节省人工;蔬菜授粉引进了物理震荡授粉技术,既不用激素,还能有效减少病虫害;采用滴灌技术,既能降低蔬菜种植大棚中的湿度,减少蔬菜病虫害,还能节水;种植过程中全部使用发酵鸡粪做的有机肥,不使用化肥……各种各样的现代种植管理技术的运用,蔬菜长得好、病虫害少、口感也不错,还能大大减少人工的投用。“如今,24个大棚和果树基地用工最多的时候,只有8到10个人,常年用工不足5个人。”田仁鹏说,“基地最注重的就是蔬菜的口感和品质。”

  科学管理牵手现代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让农场里的“农格兰”蔬菜在本地有了名气。“我们采取的是会员制,每年4600元,每周两次鲜菜,每次约10斤,品种不同。在特殊的节庆时间,蔬菜还会以每箱50元到100元的价格上市,有的会员一次就买一二十箱。蔬菜成为中秋节走亲访友的新型礼品。”

  眼下,农场的无公害蔬菜卖得越来越好,会员也逐步增多。“新农人就要把眼光对接市场,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才是我们发展的意义。”郭健这样说。

  郊区代家庄村果农代喜存:科学种果,灾年也有好收成

  这段时间正是郊区西南舁乡苹果采摘节,而代家庄村果农代喜存却没有往年那么着急售果。“今年果子不愁卖,虽然春天那阵受了灾,可今年的果价比往年都高。”代喜存的话语中透着一丝兴奋,“咱种果这些年,还没遇上10块钱一斤的果,今年就有。一个八九两的果,就能卖10块钱。”

  今年,对于西南舁乡的好多果农来说,并不算是丰收。春季的倒春寒,让正值花期的苹果树受了冻。代喜存家也是这样,20亩的苹果,有15亩就没产量。但5亩果树收了1.3万公斤,这样的产量是他没有想到的。“这5亩地在山坳里,开花晚些,躲过了一劫。”代喜存这样说,“可产量、品质全靠科学种果。”

  西南舁乡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种出的水果含糖量高、口感好,是远近闻名的“苹果之乡”。代喜存种苹果有30年,现在经营着20亩果园。2004年,代喜存种植了8亩果树;2007年,他赴山东烟台引进了“冬富士”品种,将果园面积扩大至15亩。去年亲戚把5亩果园也交给

  他打理。经过他细心管理,去年果树全部挂果,部分果树进入盛果期。多年来,代喜存学习果树管理技术,种出的苹果品相好、口感脆甜,每年苹果还在树上,就早早被人预定出去。

  代喜存说,多年前,自己也不舍得剪枝,果子长得好赖,全凭年景。后来,听培训、请专家,慢慢地科学种果才入了他的脑。“种果树得使‘巧工’,不然干费劲。”代喜存说,“不懂技术就会走弯路,想种果致富就得学会使‘巧工’。年轻时,咱跟着师傅学,参加培训、听专家讲课,到外地参观学习。打听到哪里有讲座,不管多远也跑去听,山东、河北我都去过。听课多了,加上自己多琢磨、多实践,也就摸出门道了。”

  代喜存的20亩果园已全部实现无公害种植,防雹网、粘虫板、驱虫灯一应俱全,就连肥料也用的是有机肥。“前段时间全乡的丰收节在俺村举办,大家把果子都展出来,人们说数俺家的果子好哩。眼下卖了八九千斤,平均每斤在5元以上,剩下的果不愁。”代喜存的话语间透着一股子骄傲。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