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贫困村书写的博士新“论文”
本网讯(记者李传君)四川省营山县新店镇千邱村是个贫困村,但这里却来了一个博士“第一书记”,而且是留美归国博士。36岁的连宇刚来时,就像他一米九几的个子一样,与周围环境显得不搭。
曾经泥巴路都没几条,而今却有30公里新建公路,其中有10公里长的环村公路;曾经绝大多数是破旧的土坯房,而今新建了115套漂亮民居,并改造了249套农房;曾经除了种粮以外没有别的门路,而今村里土地全流转,“1+5”新兴产业初步搭建而成。
两年来,这个曾经穷得叮当响的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宇功不可没。据他透露,他可是拒绝了国外年薪70余万美元的工作毅然回国,而且主动要求到最偏远的农村。
“我不想做父亲的续集,也不想做儿子的前传,我只想做我,只有一部的剧本。”这是连宇在博士毕业时的演讲词。执拗、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正是连宇与众不同的个性。
从驰骋天涯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连宇是山西太原人,其实他本不是一个一心读书的好孩子,从小就对外面的世界感兴趣。“因此成绩一般,高考考了两次,只上了当地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毕业工作后,连宇便不安分了,“我不想成为留守青年,于是挑战极限地苦读,一年后去北京读了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后,连宇被推荐到北京一家很好的单位,可他的志向并不在此,拱手把工作机会让给了别人。“我想去大洋彼岸去长长见识。”面对很多人的不理解,连宇平静地说。
可是,因父亲生病,他失去了暂时留洋的机会,改考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在同济大学学习期间,连宇终于获得去美国加州大学深造的机会。在美国,只要有空,他就会独自一人四处游玩,“几年时间,我自驾了约十余万公里,走遍了美国几乎所有的一线城市。”
连宇去各地不光是玩,他想为心中一个模糊的疑问寻找答案。美国为什么发展得好?我们能否从中找到借鉴?他们的失败可否给我们提供警醒?就这样,他一边看,一边思考。
连宇说,美国的农村两极分化严重,要么非常发达,要么非常荒废。“比如内华达州一个小镇,离大城市很远,但一年举办几次塞车活动,由此支撑了该镇各项产业,仅几次活动,当地人就赚够了;而一些离大城市近的小镇反而成了荒草丛生的鬼城,这是为什么?”
“繁荣的农村,它抓住了特色,将产业特色做成了特色文化,而荒废的地方就是因为缺乏这些支撑,往往一条高速公路就可杀死一片村镇,为什么?人都跑了。”连宇说,当前国内很多地方都在建设特色小镇,这是对的,关键是其特色的选择有没有结合地方实际。
想到国内正在大力实施脱贫攻坚,连宇下定决心回国。于是,他拒绝了某研究机构开出的巨额高薪。一位微信好友问他:“你为啥不留在美国呢?。”他回复说:“我是国家公派,不能放祖国鸽子。”那位微信好友感动地说:“作为一个老党员,我要给你点个赞。”
“我坚信我回国是有使命的,是我自己压给自己的使命。”连宇说,当他看到四川省委组织部招考选调生时,便在志愿中毫不犹豫地填上了甘孜、阿坝。“我就是想去最苦、最穷、最原始、也最需要读过书、来自一线城市、甚至还有一些海归背景的年轻人的地方。”
但组织上没安排他去甘孜、阿坝,而是将他分到省发改委。2个月后,经连宇主动申请,他来到营山县新店镇千邱村担任第一书记。这一刻起,他认为自己找到了合适的平台。
从千头万绪中找到工作突破口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关键是要善于理出头绪,要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刚来千邱村,对于出生在大城市,成长经历中对农村一片空白的连宇来说,还真是一头雾水。而且,对于他这个留洋博士来当村官,当地老百姓除了稀奇外,并不看好,认为是“高射炮打蚊子”。
我来干什么?连宇经常问自己。村里的路、水、电、气、网络、住房、产业等很多工作都需要去抓,但他明白,自己不可能面面俱到,越想面面俱到,便越是面面俱不到。“我的任务是利用我的学识和资源,为千邱村谋划一条科学的可持续的脱贫振兴的道路。”
其实这条路的根本是发展产业。但产业如何发展呢?“发展产业需要资金,只要我们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根据市场规律,讲好致富故事,打造创新、突出、前景广阔的产业模式,从广泛的资源中选择恰当的资金来向,反而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让资本自己找上门。”
经过与多位专家、学者反复请教,连宇找到了千邱村的发展思路,即以电商农业和旅游服务业两条主线共同推进,以绿色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模式打造精品村落。
同时,连宇明白了资源整合要各取所长,政府擅长的政府做,民间资本擅长的交给市场做。“只要把资源盘活,就会让原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见面的人和资本成为紧密绑定的战友,形成既有实力又有特色的产业,共同走出互利共赢的脱贫致富之路。”连宇说。
于是,千邱村充分利用营山县脱贫攻坚项目及省发改委帮扶项目修路、建房、改土以及完善水、电、气、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并从浙江、湖北及成都、西充等地引进资本发展产业,如今,乡村旅游+花卉、白茶、巨无霸脆藕、充国香桃、光伏发电等初步成型。
诸多产业尤以花卉种植为主,通过引进成都禾晟德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流转本村土地1300亩,打造连片3000余亩的花卉种植基地。“一年四季都有花开,这本身就是一大景观,公司采摘的花卉,通过冷链物流车送往成都,再搭乘蓉欧班列出口欧洲。”连宇说。
为配合乡村旅游,千邱村还建起一座吉尼斯景观竹桥、一方林雨竹塘、一片川东北特色精品民宿。为不阻断文化脉络,恢复重建了古黄果树旁的戏楼,并将民居风貌打造成川东北特色的“泥墙青瓦”风貌。“我们新建的房屋虽然是钢筋混凝土二层楼房,但其墙面我们选择的是泥土色的涂料,为找到合适的颜色,我们反复调试了无数次才敲定。”连宇说。
从淳朴乡情中收获信任与接纳
连宇说他不会这么快就离开千邱村,扶上马还得送上一程。“现在离扶上马都还差得远,产业刚刚起步,乡村旅游还没搞起来,我的理想是把这里打造成‘营山会客厅’,把大量商务性活动吸引过来,下一步将利用传媒的力量,策划一些体验性活动造造势。”连宇说。
连宇不想离开千邱村,其实更重要的是他已经融入了这个村子。看着他来之后新生的每一段公路,每一幢民房,每一颗树木以及每一花一草,都会牵动他的留恋之情。还有,乡亲们对他的态度也从怀疑到一见面便亲切地招呼:连书记,你吃饭没?没吃来我家吃嘛!
“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喝老百姓倒的水,最重要的是做老百姓心里想的事。”这是连宇时时提醒自己的话。刚来的时候,村民说的方言他完全听不懂,他的普通话群众也听不明白。一次在村委会,一位大娘就拉住他,眉飞色舞对他说了一长串,他一句也没听懂。
“扶贫对象就是群众,我连他们说的话都听不懂,就不知道他们想什么、需要什么,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工作是无法开展的。”连宇决定首先得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那就必须懂他们的语言。连宇开始挨家串门,慢慢地,他便能听懂当地话,甚至还学会了一些方言。
和孩子们沟通没有语言障碍,连宇工作之余喜欢到村小和他们一起打篮球、做游戏,给他们上课,讲一些外面世界的新鲜事儿,孩子们也把他当好朋友。时间长了,小朋友老远看到连宇,就张开双臂飞奔到这位1米9的高个子叔叔怀里,要求举高高。
“在某个瞬间,他们的眼神让我突然明白了,他们是把我当成了常年不在家的爸爸妈妈们的影子!”连宇说,国家扶贫不仅是要帮山村富起来,还要在给留守的孩子们创造温暖童年的同时,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他们的爸妈们回家团聚,并帮助他们留下来创业!
连宇还发现,经过扶贫重建后的村小硬件设施已经相当不错,但全校素质教育软件奇缺,连幼儿班的孩子也被放在像小学生一样的课堂上课,严重束缚了天性。随后,他联系了县、镇几所小学和县直机关幼儿园,到千坵村开设一系列支教活动和亲子联谊活动。
此举赢得诸多家长的赞誉,一位母亲发来微信说:我多想我的孩子能像城里孩子一样接受好的教育,但因为没钱,我不能送孩子去城里,连书记您帮了大忙,真的很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