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奋斗”之《脚下的土地》,今日“新农人”不简单!
土地,烙印着时光的痕迹,
汗水,冲刷着奋斗的年轮。
在北京的城市边缘,
有这样一群青年
他们脚踏黄土 背倚青山,
他们将梦想与农业相牵,寻出路,找方向。
一部让千万青年飙泪的《中国式奋斗》演了啥?
城市新农人的“情感大片”或许能给你答案。
▼
近日,北京青年们的朋友圈被一段纪录片刷屏了
茶仔
朋友圈看到转发的《中国式奋斗》宣传片,仿佛看到了你的,我的,他的奋斗故事。才发现,其实我…从来不是一个人。
事情是这样的
▼
从2013年10月到2015年3月,北京团市委开展了“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把全市青少年划分为22类群体,发放了约10.8万份问卷,面对面深度访问6000余人,通过全维度系统调查,将当代青年群体特征进行了多维解读。
基于这次大规模的首都青少年群体调研,北京青年报社、北京电视台联合出品了大型社会学纪录片《中国式奋斗》,旨在全景式反映当代北京青年的奋斗人生,让每一位青年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梦想与奋斗。纪录片共7集,今天和大家分享《脚下的土地》这一集体现的新农人的故事。
「土地 ■ 韩森」
调研显示,北京农业青年从事农业的原因主要是:家里劳动力少、国家对三农政策扶持多、利用农业来创业。韩森正是因为第一个原因,放弃出国机会,回到大兴区小黑垡村,当一名地地道道的养鸽人。
从什么都不懂,到学习老一套,引进新设备,二十郎当头的韩森“认认真真”学起了当农民。
捱过了2006年禽流感,撑过了到处借粮养鸽的日子,他感激村民的相助,更乐于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帮助村民增产增收。
新农人情感调研
本村交往多
青年群体调查数据显示,在社会交往方面,被访的青年农民与本村村民经常打交道的比例为77.3%,显著高于其他的交往对象。在农村扎根下去,带着大伙儿一起创收,韩森这样想的,也这样做了。
「异乡■赵红敏」
有人在城市化进程中迷茫,有人选择来到农村守望,河北姑娘赵红敏,便把北漂梦和延庆一片花海拴在了一起。
有人曾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那赵红敏肯定可以谈上几天几夜。从月工资1000元的实习生干到经理,5年的苦和泪,她都往肚里咽。
幸运的是,赵红敏选择了农业合作社,在这里,她找到了自己的奋斗方向,这五年来,赵红敏依托着农业合作社,逐步走来,从实习到经理,在这个过程中,她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而现在,她的目标是带领农民共同致富。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未来的一切都将是美好的。
没有伞的孩子只能奔跑 赵红敏继续向前跑着
「打工■邱国远」
调查显示农业青年收入水平不高,生活自由安逸,对生活现状满意而不满足。农业青年拥有住房的比例达到56.1%,住房支出压力较小。日常支出中花费最大的三个方面是:吃饭、水电气及日常用品、抚养子女。农村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生活条件日益便利,社会保障水平日益提高。
虽然92.6%的农业青年对目前生活状况感到满意。但是他们仍然希望自身的社会地位、职业声望、工作状况获得改善。这不,邱国远为着同样的理由选择打工之路,但,在外混了几年不安稳的日子,邱国远还是选择回家当了“猪倌”。
猪倌养猪也是乐趣工作就得干一行爱一行
事实上,绝大多数农业青年没有创业经历,但他们有一定的创业意愿。调查显示,有过创业经历的农业青年,绝大多数遇到过困难,占91.4%。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缺乏资金、缺乏创业指导和缺乏技术支持。
邱国远也是如此。98年的时候开始由十几头母猪养起,为了猪场,邱国远的表哥连婚房都卖了。
▲邱国远始终记得父亲说过的话:人活一辈子,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让大家都吃上放心的猪肉,这就是他想奋斗一辈子的事。
「转变■李佳雪」
农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已经是不可更改的事实。既然农业的生产结构在改变,那我们的思想观念也要随之改变。李佳雪便是在农业中寻求改变的一位代表。
▼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在文化水平上,青年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高,以高中和大专为主,本科生、研究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的李佳雪毕业后也干过影视化妆师,但从小的农场生活熏陶,让她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梦想。
刚开始做农场,李佳雪便赶上了“7∙21大雨”,鱼池满了,鱼冲跑了,猪舍也进水了,猪都跑出来了。这当然没打倒她。回想起小时候常常吃到的手工馒头、饼,她在农场办起了美食街,并将生态农业与亲子教育相结合,创新开发出一条新型的农业道路。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李佳雪觉得很满足。
▲吃着窝窝头看风景,我觉得也是一种情怀。——李佳雪
「梦想■张庆」
也许,只有热爱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只有梦想,我们才能坚持自己的位置。连做梦都在想工作的张庆从一开始就坚定农业梦。
相较于老一代农民依靠经验从事农业生产并且固守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青年表现出更多的创新意识,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有更浓厚的兴趣,并且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更为突出。张庆所在的企业,正是在不断的学习、创新中提升、壮大。
从车间员工做到质检员,销售员,最后做到经理,张庆始终坚持最初的梦想,当企业从三四十人发展到现在三四百人,他看到的是每个人的奋斗。
人活着就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我现在的想法,就是度我身边的人,度我的员工,然后想办法去成就他们。其实这个也很简单,成就他们,我觉得他们反过来也会成就我。这样成功就水到渠成了。——张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