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时评」杂交稻光环下是中国水稻整体实力的证明
近段时间,从“海水稻”、“沙漠稻”再到“非洲种稻”,杂交稻有被“神话”的苗头。
28日,很多大媒体纷纷报道或转载了央视一条新闻《我国杂交水稻在非洲创高产纪录》,人们都在为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走出国门而感到骄傲。
首先,同为这个成绩骄傲,但从报道来看,有些硬伤,在此作一个简要评述。
一、非洲种稻问题。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了解:
1、示范田产量远高于一般水平是常态。
用5公顷也就是才75亩的示范田的单产跟大面积的当地一般水平比,这并不科学。
每公顷10.8吨,就是亩产720公斤。去年袁老的杂交稻试验田亩产已超1200公斤,而当年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是468公斤。
由此可以看出,示范田的高产跟大面积种植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2、推广成效到底如何?
报道提到,“2007年以来,共有二十多位来自中国的农来技术专家在马达加斯加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累计推广杂交水稻四万公顷,增产稻谷十二万吨以上”。
——2007年至今已经12年了,如果这个数据是马国的杂交水稻推广面积,一年增产仅一万吨,那么只能说明推广工作并不是特别成功,或者此地不适宜推广杂交稻。
3、过分夸大种子对产量的作用。
搞栽培的都知道一句话:“良种良法相结合”。
所谓良法,就是田间的精细管理,水肥都要供得上,整地、除草、中耕、施肥、防治病虫害、灌溉……一样都不能少。过份强调种子的作用是不客观全面的认识。
科研也好,报道也好,最需要的都是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样的神话和鸡血似的宣传搞出来,往往对我们的科研或生产领域(包括国际推广)非但无益,反而可能成为高级黑,无益于整个社会求真务实风气的树立和国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袁老的贡献何在?
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主要是他坚持水稻这种自花授粉作物也有杂种优势、并执着而幸运地找到了用于杂交的种质资源(具体情况是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南红农场发现的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后被命名为“野败”,为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打开了突破口)。而在此之前,全世界主流遗传育种理论认为,水稻这种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
所以,袁老的成就更大的价值不是培育的杂交稻种了多少面积,甚至也不是培育出哪些具体的品种,而是:成功实践了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给全世界从事水稻育种的研究提供了广阔舞台,从而推动了水稻单产的提高。
有数据分析,自从杂交稻推广以来,增加的粮食产量多养活了8000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了。
从全球来看,因为水稻主要是中国及东南亚、南亚地区人们最重要的粮食,而且这些地区恰恰人口数量最多,所以水稻也因此是世界最多人口的主食,——这是其重要性。
但是,欧美、非洲大洋洲等国,大米并非其最主要的主粮。在中国,大概有六成左右的人口以大米为最常吃的主食,但还有四成人以小麦为主食,水稻增产并不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全部。毕竟,小麦的科研成果一直以来也在为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只不过并不为很多人所知罢了。
三、全面认识中国水稻科研群体。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是全世界都比较认可的,但从没听说有“拯救了世界”的说法。袁老不是擎天柱或是超人,这么说显然夸大了个人功绩,并不客观。
事实上,中国有全世界最庞大的水稻科研群体,综合实力最强。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无论哪一代的领导人,都极为重视水稻的研究和生产,几乎可以说是以举国之力进行了水稻的开发研究。光是研究水稻的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人数,可能就是农业科研领域中比重最高的,如谢华安、陈温福、朱英国、李家洋……
在水稻产区,一些市级农科所,甚至比省级农科院研究水稻的优势还强,比如绍兴农科所就此浙江省农科院要强。
所以,中国在水稻研究推广方面,是综合实力都强,而袁隆平是这座神殿上更为人所知更耀眼的明星。
【结论】
不用神话杂交稻,也不应神话袁隆平。
中国的水稻科研实力在国际上是最强的,不管在东南亚还是非洲,长期以来都有中国支援当地农业建设的科研和生产队伍的身影,我们完全可以骄傲——那是我们国力强盛与农业科研队伍优秀而获得的骄傲,不是一粒杂交稻、也不仅是某一个明星人物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