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丹桂之乡“新农人”的梦想
“要想买车盖洋楼,请种浦城丹桂树!”种植丹桂已成为“千年古县”福建浦城农民发家致富的一条捷径。浦城丹桂种植面积每年以万亩速度递增,年增繁育丹桂苗木2亿多株,全县种植面积就突破8万亩,居全国首位。然而,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苗木繁育慢慢地出现了过盛的现象,曾经的“香饽饽”开始遇到销售瓶颈。
为了解决浦城丹桂的销售难题以及种植技术升级,响应政府打造“中国丹桂之乡”号召,成立浦城朴树丹桂苗木农村合作社,开展丹桂苗木种植技术培育研究,推动丹桂产业品牌化和专业化发,2016年,“新农人”甘建斌凭借自己多年的培植经验,在浦城县仙阳镇成立了浦城依依农场,研究出一套移植古树、培育亩木的方法,并将桂花苗木艺术化、盆景化,孵化出丹桂艺品、依依丹香两个丹桂产业发展品牌,为浦城丹桂种、养、加增值提效探出新路。
浦城丹桂依依农场
传承古法,五化一体
依依农场坐落在“中国丹桂之乡”的蒲城县仙阳镇三元村朴树桥。仙阳镇是中原入闽第一镇,三省四地七县交界处,是福建的“北大门”,古称“入闽咽喉、东南锁钥”。位于长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两个经济圈的叠合部,毗邻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是福建连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绿色通道。
仙阳镇,建于北宋,因处渔梁山南、有揖仙桥而得名仙阳。境内为南浦溪中游平原,北部有渔梁山。为长江水系与闽江水系的分水岭。境内名胜古迹有渔梁山瀑布、百向山黄巢寨、真德秀故居、汉阳城遗址。甘建斌给依依农场制定了一套“五化”发展策略:绿化、美化、香化、净化、产业化。
农场愿景:千年古县“后花园”,浦城丹桂“新农人”
农场使命:传承千年古法种植,传播丹桂产业文化
农场价值观:利他主义、长期主义、共享主义
农场定位:现代农业园、有机生态园、共享幸福园。
丹桂“状元红”培育
盘清家底,精准选品
丹桂原产地是中国,在我国华东、华南均有分布,栽培地域广泛,我国丹桂花栽培技术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记载。传统丹桂花主产地主要有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区,而福建浦城的丹桂是被誉为“丹桂之乡”。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咏桂》一诗中对浦城丹桂的描写。浦城大叶朱砂桂,俗称“浦城丹桂”,花色朱红如丹霞,故又称丹桂、状元红,其花瓣大、肉厚、留香持久,是桂花品种中的一个优良品种。被评为中国传统十大花卉之一,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清可绝尘,浓能远溢。
作为世界名花的丹桂,除观赏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广泛的医药、工业、食品、日用化工等领域的实用价值,同时还是城乡绿化、山区绿化及水土保持用的重要花灌木。桂花香气浓郁、绵软,桂花没有病虫害,跟松树长在一起,还能帮松树治病。
甘建斌通过制定“一套表”,摸清浦城丹桂品种的“家底”;编制“一张图”将优质品种的空间分布图数据、属性数据存储资料库;编码“一本证”,为每棵丹桂树制作“身份证”,实理编码登记;搭建“互联网”模式,通过“丹桂+互联网”新模式,发展丹桂电商销售;提交“一些解决办法”,针对浦城丹桂不同品种销售难题,探索不同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促一连二接三,做大做强产业链
新消费时代,新需求倒逼产业链改造: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消费时代,以80、90后、银发经济、“她经济”、“颜值经济”等新消费需求倒逼而来的产业链变革,移动互联技术、社交电商的快速发展则加速了产业链变革的进程,倒逼各行业产业从上游原材料采购、中游供应链管理至下游商业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造。
在鲜果、干果、茶饮等行业出现诸如安徽三只松鼠、砀山梨花猫、广州喜茶、北京瑞幸咖啡等知名成功案例。
作为新时代的“新农人”甘建斌有一个梦想: 从一棵树、一枝花中编织产业链,
通过促进农业,连接工业,强化服务业谋篇布局,让一产“接二连三”,锻造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1、打造一个知名IP——丹香公主。
2、打造一个新农人生态农场——回乡创业青年、退役军人、知名乡贤共建、共熟、共赢。
3、打造一个“五化”+“五好”目的地——绿化、美化、净化、香化、产业化生态农庄;好看、好玩、好吃、好喝、好住的旅游目的地。
甘建斌认为,古丹桂树是大自然和前人留给子孙的的瑰宝,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产业、经济、文化、生态、历史等多重价值,依依农场有着多年移植古桂树和丹桂苗木培植技术,期盼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新农人”一起干,培育更多、更好、更美的丹桂树、构建美好的生态丹桂家园,将丹桂树进行艺术化、盆景化、普及化,推动丹桂产业化可持续健康发展,让浦城丹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