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品牌梦工厂”养成记——探访四川大邑县天府农业品牌创意孵化园

发表于:2018-09-10

32个文创设计服务团队、150余名创意设计人才、100多个设计推出的农产品品牌……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青霞镇分水社区的“幸福公社”聚集了一大批创意人才。他们中不少人都致力于农产品品牌包装设计,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农业品牌梦工厂”。

走在幸福公社匠人村的石板路上,书房、客栈、设计工作室、手工艺制作室……无一不让这条古朴的街道更具温度。这些设计师为何而来?“农业品牌梦工厂”是如何养成的?记者进行了探访。

筑巢引凤让“有情怀的人”走进乡村

位于川西盆周山区的分水社区资源禀赋并不出众。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结合灾后重建,大邑县将幸福公社项目引入分水,打开了村子快速发展的大门。

幸福公社负责人史御力表示,幸福公社从建设启动开始,就利用乡村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土地开发为依托,结合人才安居工程建设,打造特色文创街区,吸引了大量有情怀的城市人群下乡。

四川美术工艺大师毛声强先生从事雕刻工艺16年,一次偶然下乡采风的机会,他走进了幸福公社的大门,这里浓郁的乡村文化气息立刻吸引了他。很快,他将个人工作室开设在幸福公社,长期在这里工作生活。截至目前,“幸福公社”已吸引毛声强、“工匠精神成都力量”五大匠人之一的安自强等150余名各类优秀人才入住。

“幸福公社”是大邑实施人才振兴的一个典型“缩影”。据了解,大邑近年来精准制定专项领域人才政策,将人才发展资金从500万元提升至5000万元,从人才专项补贴、创新创业扶持、专业人才培育、人才安居工程、人才落户、伯乐奖等方面全面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开展“蓉漂人才荟”招才引智活动,设立新型人才工作站,创新“人才讲坛”,吸引了400余名优秀人才走进乡村,还形成了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安仁文创文博园区、沙渠智能产业社区等10多个乡村人才聚集区。

“我们从城市到乡村开始创业。通过设计,力求为传统的乡村带来更多的活力和幸福。”设计师刘红说,能够以团队的设计融入到乡村振兴中去,这让大家都感到很有获得感。

腾笼换鸟用创业平台汇聚人才

近年来,幸福公社相继建立新型人才工作站、乡村人才讲习所等人才培育服务载体,为乡村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实用人才搭建知识技能提升平台,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政策申报、业务咨询、待办事项等专业服务。

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第三方社会资金的灵活使用,让乡村人才的创新创业推动了乡村产业协同发展。这里成立了成都农业创客中心,它既是孵化器也是辐射极,通过“设计 文创+农创”的品牌孵化模式,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值,辐射提升大邑农产品的品牌优势,目前已成功孵化企业48家、农业服务型创业团队16家、农产品30余个,增强乡村产业、企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造血机能。

这里聚集的人才发挥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形成文创、工艺、餐饮、客栈、阅读、农产品加工等各类农创文创新型经营主体30余个,定期举办创意集市、沙龙论坛、展示展览等各类经营活动达200余场,带动了旅游综合服务业发展,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

“90后”青年代倩是选择留在这里创业的人才之一。2016年大学毕业后,她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到幸福公社成立了“杲设计”公司。在这里,她第一时间了解和申报人才政策,所学所长也在农创、文创品牌孵化设计中如鱼得水。她说,非常享受乡村生活,农村给了她施展才华的舞台,她已经爱上了这里,要把家安在这里。

带动村民组织联建铺就富民之路

幸福公社还鼓励当地居民成为创客,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在家门口创业。为了帮助公社内的小悦客栈、再书房、财猪铺子等20多个创业项目提档升级,畅通创业信息渠道,幸福公社定期邀请学者、创业大咖、税务专家等为“创客”提供技术、政策的指导和培训。

随着创业项目不断增多,幸福公社平台作用越来越凸显,社区集聚能力得到增强,促进了乡村人才回流,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幸福公社逐步发展形成具有农村特色、农业形态和城市功能的新型社区。

与幸福公社一溪之隔的便是灾后重建的分水社区村民安置小区。2017年,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幸福公社和分水社区打破“一村一支部”的传统模式和行业、产业及所有制束缚,成立分水社区党委,幸福公社党支部与安置小区以及周边企业党支部同时纳入社区党委统一管理,同步建立联席会议,共商社区发展事宜,通过强化组织建设,推动社区共建共享。

平时,幸福公社党支部与社区内其他党支部共同开展“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创新开展各项活动。其中,以“幸福讲堂”最富盛名。“幸福讲堂”集成了“党建课堂”“微党校”(农民夜校)等载体于一身,以社区文艺人才、党员为主体,定期邀请知名学者大咖开展讲座和分享,每一期都吸引着大量幸福公社业主和周边社区居民、本地人才到场聆听。

分水社区党支部书记裴昊便是常客之一。当选分水社区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带领村民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学习。“2016年,幸福公社与分水社区开始了组织联建、事务联商、活动联办、发展联动,共同开办农民讲习所,为社区农民和本地人才开展实用技术、旅游管理等培训。”裴昊介绍说,“我们还成立了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按照6:4的比例实行村、企收益分配,直接和间接解决300余人就业,吸引返乡人才创业500余人次,年增收200余万元。”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