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试点区域率先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发表于:2018-09-13

本网讯(遵义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培松)8月6日,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我市将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以完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以明晰产权、水权为前提,以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其中,作为2017年省级试点凤冈县率先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2018年省级试点赤水市和湄潭县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已批复,2019年完成改革任务,试点典型培育将为全市全面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和积累经验。

  据了解,目前市政府常务会议已审议并原则通过《遵义市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明确,市级目标为:我市将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普遍建立健全合理反应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县级目标为:列入典型培育的省级试点的凤冈县2018年底前完成改革任务,湄潭县、赤水市在2018年底前启动,2019年完成改革任务,未列入典型培育的各县(市、区)至少选择2个基础条件较好的镇(乡)开展县级典型培育,用3—5年时间,在试点区域率先实现改革目标。

  “农业综合水价改革旨在保障农业合理用水,实现农业用水的有效管理,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市水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市政府已于2017年6月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遵义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水务局。今后我市将按照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节水高效、建管并重的原则,全面实行“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建设模式,实现“建管养一体化”,依据县级“两区”规划和农田水利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整合实施各部门涉及农田水利项目,加快完善灌排工程体系,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并不断配套完善供水计量设施,夯实改革基础。

  今后,我市将通过改革加快工程设施建设、建立农业水权制度、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探索实行分类水价、逐步推行分档水价,并进一步建立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以探索创新建管机制为抓手,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