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大力发展再生稻
映象网信阳讯(记者 吴彦飞)9月的商城县,金桂飘香,风景怡人。正值秋收,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记者跟随中央、省主流媒体采访团在全国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来到商城,了解这座山区农业县。
商城县是山区农业县,也是全国优质粮工程县、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重点县,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举足轻重。近年来,商城县围绕农业部提出的“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以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致力于强基础、促转型、抓增收、保供给、惠民生、助脱贫,先后获得“国家水稻、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县”“国家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县”“全国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试点县”“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骄人殊荣,农业农村工作亮点纷呈。
农业区域布局逐渐优化
不断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中北部小平原及丘陵地区,以种植小麦、“双低”油菜为主,辅种紫云英;南部山区以小麦为主,发展蚕豆、豌豆等小杂粮,改造和发展新茶园。中部丘陵地区宜油则油、宜麦则麦,宜紫云英则紫云英,沿河湾地发展蔬菜。同时,利用中北部乡镇的光热水等有利资源,大力发展再生稻生产和稻虾综合种养。
扶持特色产业发展
近年来,商城县积极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成立了农业局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商城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芡实产业发展,成立了商城县芡实产业协会,全县芡实已发展到5000亩;做好再生稻生产和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指导服务;示范推广稻鸭共作技术,成立技术推广小组,牵头制定了《商城县稻鸭共作生产技术规程》。选取了5家有种养经验、积极性高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了200亩标准化的稻鸭共作示范基地。据悉,相关企业正牵头成立“商城县鸭稻米产业联盟”,注册相关品牌,用品牌带动商城县“稻田鸭”和“鸭田稻”做大产业规模。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商城县立足丰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优势资源基础,结合“一核、两湖、三河、四区、五环”发展思路,分线路、分区块进行项目谋划包装,实现连线成片,构建全县域休闲农业旅游框架,形成以生态观光旅游、度假养生旅游、农业节事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红色革命旅游、新兴特色旅游等相辅相成、同步发展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格局。着力打造“早春到乡村去踏青”“初夏到农村品美食”“仲秋到田间去采摘”“春节到农村过大年”等4条精品景点线路。通过不同类型、多样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路线的制定及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满足不同层次的休闲农业旅游市场需求。
不断完善再生稻技术 ?为农增收
从2014年开始,近五年来,商城县通过整合水稻高产创建、农业科技培训、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资金和县财政拨付专项资金,对再生稻的发展给予引导性扶持,再生稻面积呈现出逐年增加的势头。2014-2018年全县累计示范推广再生稻面积86086亩,再生季单产从2014年试种的350斤到2017年的大田平均400斤以上,最高单产达746斤。同时,依托信阳市农科院、南京农大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再生稻研究示范基地。针对生产上的一些技术瓶颈,开展了再生稻适宜品种筛选、再生稻基质化育秧技术、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头季不同收割时期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和高产高效机理等相关研究。目前已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再生稻生产技术规程。
由于再生稻不需要投入很多的劳动量,且生育期短,日产量高,50天左右的生育期可获得亩产300斤以上,亩增加收入300元以上。同时,再生稻能减少劳动力投入,减少药、肥、水投入,适应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要求,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兼备。因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为增强再生稻效益,做好再生稻品牌。商城县还通过引导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开发再生稻米品牌,使再生稻米市场占有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目前商城县永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再生稻生产为主,注册了“粤丰”牌再生稻米商标。“山信”、“兄弟米业”等一批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也纷纷参与再生稻米加工,为再生稻生产这一“双赢共生”的稳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