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米,为什么区域公用品牌会变成“乱用品牌”

发表于:2019-03-13

近日,京东集团与五常市人民政府在京东总部签署一系列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就合力推动农产品联合采购上行、推进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大农资电商试点合作、建立五常电商生态服务中心及推广五常大米品牌等五个方面进行友好商榷。

众所周知,五常大米是黑龙江省五常市种植的一种稻花香大米,外观上五常大米颗粒饱满均匀,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明。成饭后食用清淡略甜,棉软略粘,芳香爽口,醇厚绵长,饭粒表面油光艳丽,剩饭不回生,有“米粒珍珠碧,方圆十里香”的美誉。据史记载,五常这个地域种植大米大约已有近200来年的历史,早在清廷就盛传慈禧“非黑龙江五常大米不吃”的说法。


五常大米,为什么区域公用品牌会变成“乱用品牌”


五常大米生长在五常市面向西南的盆地,当暖流由此经过时会形成漩涡回流,所以当地的积温要比其他地方高2~3℃,水稻在4~9月份的活动积温高。由于水稻成熟期产区昼夜温差大,五常稻花香大米中稻米中干物质积累多,直链淀粉含量适中,可速溶的双链糖积累较多,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五常大米成长史

五常大米的历史追溯至唐初渤海国时期,当时五常境内就有农民种植水稻,故五常大米素有“千年水稻,百年贡米”之誉。新中国成立后,五常市水稻种植形成了特有的“五常模式”并逐渐成为中国水稻生产第一县。

20世纪90年代起,五常就培育了适合本区域种植的五优稻、松粳等系列的稻种,并采用了具有五常特色的一段超旱育苗及大棚旱育苗栽培技术。1993年,培育成功的稻花香1号。1999年,稻花香2号问世并大面积种植。

五常大米,为什么区域公用品牌会变成“乱用品牌”


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把五常大米确立为原产地保护产品。2006年,五常大米获得“中国名牌”荣誉称号。2013年,“五常大米”被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8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单中,五常大米品牌价值再创新高,达670亿元,位列地标产品全国大米品类第一名。

五常大米乱象

优异的品质使五常大米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名声斐然。但是,盛名之下隐忧凸显,五常区域公用品牌正面临着被乱用的局面。据五常市相关部门表示:“真正的五常大米年产量约为65万吨,全国每人一年只能吃到1斤左右。”而目前全国市场上标售的“五常大米”有1000万吨,这意味着,市场上有至少93.5%的五常大米是假冒的。

五常大米,为什么区域公用品牌会变成“乱用品牌”


目前市场上参差不齐的五常大米大部分是所谓的“调和米”,即米商收购外地水稻掺进本地稻花香中,再按稻花香米进行销售。因为纯正的稻花香米种植、收购和加工成本高,导致市场售价高,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而“调和米”打着五常稻花香米的旗号销往外地,消费者很难分辨出真假,价格却低于纯正的稻花香。

区域公用品牌该向何处去?

消费者想要购买真正的五常大米,但是市面上劣币驱逐良币,各种调和米说见不鲜。针对市场的乱象,五常市政府也持续推出保护五常大米地理标志品牌及规范整顿市场的各项举措。通过“三确一检一码”建立产品溯源服务体系,目前来看收效甚微。

五常大米,为什么区域公用品牌会变成“乱用品牌”


五常大米尚且缺乏知名的商业品牌,当地企业更多的是借助五常大米这个区域公用品牌来做生意,作为政府不应当过多的采取行政手段,应该更多的用市场经济的力量规范商业行为。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商业品牌,让企业自主的去保护自己的利益。要真正做到使“五常大米”这一原产地保护产品正本清源,五常当地政府和企业需要做的事无疑任重而道远。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