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下 电动车马太相应持续 区域性品牌迎来重大生存门槛
曾经电动车市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 区域性 极强。
就比如某一个地级市的市场里。 爱玛 、雅迪这样的头部品牌,竞争对手不是新日绿源、不是立马 小刀,也不是 台铃 比德文,而是当地的一个区域小牌。
更关键的是这些大品牌在当地还真就还干不过这个小牌,这种情况在 电动车 产业中十分多见。
原因在此也就不细说了,只能说这种情况在新国标执行后将开始改变。
国家规范行业的需求就是让品牌集中度更高,最后电动车产业就会如同家电、手机等行业一样,剩下十几个,或是几十个品牌,而其中前5品牌基本就占了市场50%-60%以上的量。
接着来说今天的话题,为什么说区域性品牌要糟,傍名牌的要死。
这些品牌最致命的一点就是产品线跟不上新国标市场的需求。
先看区域性品牌,一般做到现在还将当地或者周边市镇作为主力市场的,基本都是没做大的,销量不高,资金实力有限。
但新国标后,国标车必须经过3C认证,电摩必须有生产资质,并上目录。
一款新国标3C认证车型,4万检测费打底,电摩在有生产资质的情况下,从检测到上目录,费用从17万-33万不等。
一些品牌或许能通过挂靠的手段去生产电摩,但昂贵的检测和目录费用就不是小品牌能够承受的。
就算你敢不检测不上目录就推向市场,但经销商敢不敢拿?
而这种情况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产品线的荒芜。
开门做生意,店里不可能就摆着那么三五款车型,消费者没有挑选的空间,如何成交?
这是区域性品牌和傍名牌的品牌所面临的生死线,而行业至少80%的品牌都面临着这个问题。
新国标发布以来,电动车行业的所有品牌被分为三大类。
一、有底气继续扩张的
爱玛、雅迪、新日、立马、台铃、绿源、小刀、比德文、 新蕾 等等等等都是属于这个分组的。
有实力、有资质、有产品、有底气去争市场,去抢销量,去挖小品牌的大经销商,能够在新国标下“趁火打劫”,蚕食小品牌市场的。
二、保持观望状态的
这个分组的基本应该是年销量在5万左右及以下的品牌,比如之前行业炒的沸沸扬扬说要倒闭了的莫拉克,应该就属于这类。
观望新国标的推进程度和执行力度,等待1-2年后的市场情况,寻找继续发展的机会。行业处于观望中的品牌绝不在少数,它们或许有新国标车,但或缺少电摩资质,或电摩车型太少,无法构成竞争力,只能观望政策趋势和市场走势。
三、主动选择离场的
新国标执行以来,无论是经销商还是企业,选择主动离开的不在少数。行业内曝光率高的品牌也就那么十几家,剩下的众多小品牌,主动离场都让人难以知晓。
这类品牌其实看的明白,申请3C,生产资助和目录需要多少钱?自己品牌的底子和利润是算的出的,有必要投这么多的钱去买资助赌市场?现在的行业趋势,注定了品牌只会越来越少,不会越来越多。
剑走偏锋的金箭,可以依靠市场混乱政策标准不明的情况下去借鸡生蛋,再异军突起,但新国标后,你现在试试?
新国标执行以来,品牌之间的层级已经被划分的更加明显,弱肉强食的市场趋势十分明显,行业马太效应已成大势。
小品牌想在这样的形势下崛起,难比登天。对于经销商而言,想在这个行业继续干,选择一个可靠的品牌,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