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也有集合店,“洛阳源耕”打造全品类农业区域公用品牌

发表于:2021-01-23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郭歌

“师傅,送您一碗腊八粥,您辛苦了。”1月20日,农历腊月初八。在洛阳市民之家南广场,来自“洛阳源耕”的工作人员把熬好的热粥送到环卫工人的手中。“冬天喝一碗热粥,心里暖和和的。”环卫工张阿姨说。

这碗腊八粥里有伊川的岭上硒薯、栾川的玉米糁、宜阳的花生以及伏牛山区的板栗、黑豆等配料,一碗热粥,囊括四方。

“前两天‘洛阳源耕’才从我们镇拉走了6千斤岭上硒薯,给环卫工人送的腊八粥也有鸦岭镇的一份爱心。”伊川县鸦岭镇党委书记梁智宇说。

梁智宇介绍,鸦岭镇地处丘陵山地,祖祖辈辈种红薯,岭上的红薯不仅好吃而且富硒,就得了个“岭上硒薯”的美名。如今全镇种植岭上硒薯2.5万亩,和“洛阳源耕”的合作给大家提供了便利广阔的销售平台,让岭上硒薯亩均效益提高到四五千元。

同样找到好平台的还有伊川的富硒小米。“饭之美者,玄山之禾”就是商朝“厨圣”伊尹对伊川小米的称赞。

“硒元素具有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洛阳源耕”品牌部负责人王鹏斐说,“我们在伊川建立了富硒小米示范基地,是洛阳市29万亩富硒土地的核心区域。”

这些如今名气响当当的特色农产品,之前可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洛阳“五山四岭一分川”的特殊地形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多少农民都吃过“货好无市”的亏。

“十三五”以来,洛阳从沟域里挖机遇,向生态保护要效益,将沟沟坎坎这一“绊脚石”打造成生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垫脚石”。全市共建成53个市级沟域生态经济示范带,年均总产值达30亿元,涵盖农旅业、半坡林果业、山顶生态林的全景式沟域生态经济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洛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安占立介绍,截至目前,沟域生态经济示范带内特色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占比达90%,培育出新安樱桃、洛宁苹果、伊川富硒作物等特色农产品,全市“三品一标”总数均居全省第一。

解决了“酒香就怕巷子深”的难题,还面临着“单打独斗闯市场”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洛阳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通过的洛阳“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叫响“洛阳源耕”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黄河流域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据介绍,“洛阳源耕”是由洛阳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全品类农业区域公用品牌,采用基地直供、三方检测、全程追溯的品控流程和共享共建的发展理念,以品牌为引领做大做强洛阳优势特色产业。

“就像这碗腊八粥,里头有洛阳各个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洛阳源耕’就是一个涵盖全域特色产业的全品类品牌。”洛阳农发投资集团副总经理杨红朝说,该品牌拥有严格的农产品甄选标准、检测标准和溯源体系,只有同时满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三品一标”等要求的特色农产品才能被纳入品牌使用范畴。

手牵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如今“洛阳源耕”通过打造优质生产基地、关联农业龙头企业等方式,实现了“活一方产业、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品牌综合效益。

“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引擎,对于实现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洛阳农发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郅书安说,下一步,“洛阳源耕”将会深入开发全域产品,积极培育溯源基地,不断完善管控标准,持续扩宽销售渠道,为引领洛阳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