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最古老的耕种方法,是对农产品的尊重

发表于:2017-09-16

很久很久以前,

山里的农人世代靠种植为生,

低头就能看见向着天空拔节的麦子,

抬头就能望见远处的青山白云。

那时候乡村没有污染,

山里的泉水接一捧就能喝。



可是在商业文明主导的今天,

乡村变了一番模样:

年轻人都纷纷逃离,

大片的田地日渐荒芜;

一年到头在外打工,

年终才回一趟家的村民,

可能连自己家种的菜都吃不到。



这是中国大部分农村的现状,

湖北省竹山县独山村也是其中之一。

像大多数乡民一样,

生在这个小山村的王仁生

一早离开大山进城谋生。


离乡三十年间,

王仁生当过企业法律顾问、公司经理,

在三峡电站卖过车、

堵河电站开过砂、

神农架山里修过路。


但是,

城市的喧嚣让他感到厌倦,

家乡的青山绿水在召唤他。



独山村是秦巴贫困开发区

中的贫困村之一。

村民们一年到头辛勤耕种,

却赚不到什么钱。

王仁生最先开始回乡的目的,

就是帮助他的乡亲们。



王仁生的老表想养鸡、养牛,

于是他就投了种苗。

可是一年过去,结果惨淡。

由于没有市场经验,

鸡被鸡贩子低价收走;

加上牛的生产周期长、收益慢,

老表根本没赚到钱。


这时王仁生意识到,

农民最擅长的,

只是种地、养鸡而已,

他们只会养,只会种,

却根本不懂得怎么去卖。

这也让他明白,

帮助他们解决技术和市场这两个问题才是根本。



于是,2009年王仁生回到了养育他的山村,

租下了被乡亲们遗弃的土地、山林。

2010年,他开始进行农庄建设,

农庄所在的村子因为农庄的基础建设,

修了更加通行便利的道路。

2013年,他又自费拉进电信网络,

农庄用上电脑,开通了网上交易。



在王仁生的组织下,

乡亲们纷纷开始耕种养殖,

他们开始相信身边普通的

鸡、蛋、竹笋、蜂蜜、核桃、糙米、茶叶

这些不起眼的山货,

都是城里人的心头好。


村民只负责种和养,

其他的都交给王仁生。

渐渐地,农庄的规模更加壮大,

参与进来的农户从一开始的十几户,

变成现在的两百多户,

还辐射到周边的两个县、八个乡镇。



除了宣传、销售这里的纯天然土产,

王仁生还开发了农村的旅游参观功能:

2016年1月20日,

农场正式开设接待中心。



王仁生和乡亲们坚持着

用最古老的耕种方法,

生产纯天然的优质农产品。

他希望在这个商业社会,

坚持传统农耕的人,

可以自豪而有尊严地活下去。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