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农法】秸秆有氧发酵是创新理论与土壤健康的基础(上)
1.1土的形成
地球表面的大地是由岩石构成的。在太阳能的不断作用下,并在获得空气和水等的力量的同时反复地进行着物理的,化学的风化作用,形成了极为细小的颗粒,大地历经8亿多年形成了土。
1.2土壤的形成
土再经过几千万年乃至几亿年的时间,微生物菌群(主要是好氧腐生菌)有氧分解动植物残体制造的有机肥,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后的产物(灰分、木质素等)和由微生物生成的土壤蛋白相结合而产生的物质,才是真正的土壤腐殖质。
土壤微生物赋予土壤消化功能和孕育万物生命的功能,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100~200万年的时间,形成1厘米厚的耕层土壤需要300~400万年的时间。
1.3土壤的主要特性
土壤具有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化学性是指与pH、EC、ECE等有关的化学性质的因素。物理性是指表现在力学、结构等方面的因素,亦称物理化学性。生物性是指土壤微生物的生态系统,要保持好气性的有益状态。这三个条件在长期连续地互相保持均衡的状态时,才能成为培育健康作物的土壤。
1.4土壤由好变坏
近30年来,大量使用化肥,减少或不施用有机肥,大量消耗腐殖质,导致微生物菌群单一,土壤病害发生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与环境污染,土壤退化成不具备作物和有益微生物生存和繁殖,难以保证作物高产、优质的土了。
土壤资源是不可利用的,为了保持土壤地力平衡,来自土壤的秸秆与产品必须原样返还,这好比银行,有借有还,如果取走产品,秸秆全部有氧发酵还田,等于借美元还人民币,如果取走农产品,秸秆取走烧掉、或就地烧掉,或直接深翻入土、或集大堆无氧发酵、或作沼气还田等于抢银行,导致农业不可持续发展。
1.5恢复土壤生态环境任重道远
土壤生态破坏容易恢复难。适于作物生长的土壤,有机质5~6%,一般是好的团粒结构,呈多孔性、膨松的状态。
一般作物秸秆进行有氧发酵获得的有机肥有机质含量10%以下,木屑、树皮、竹子、芦苇等的纤维素较高不超过30%。据日本酵素世界社研究,用木屑发酵有机肥(有氧发酵),每亩(667㎡)大约施用35吨;用普通秸秆发酵有机肥(有氧发酵),每亩(667㎡)施用70吨,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加1%;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造土壤是唯一有效恢复或保持土壤生物性途径,别无它法。
造土壤需要大量有机肥,选则发酵材料的纤维素含量越高,造土效果越好。好的土壤有机质5~6%,可见造土壤是长期而艰巨的生物工程,不能急攻近利。
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壤培育出的植物死亡后,经过微生物菌群发酵分解作用,最终分解成植物和益微需要的养分,有部分成为土壤腐殖质,形成团粒结构,起到造土壤(培肥地力)的重大作用,保持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性平衡。
现代农业种植作物,农产品取走无法返回土壤,秸秆都应该尽可能的原样返还土壤。
用秸秆有氧发酵堆制有机肥还田造土壤,维持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性平衡为土壤积累腐殖质,使作物健康生长,为好氧性有益微生物提供繁殖良好生态环境和营养,分解农药残留及有害化学物质,抑制有害生物发生与危害。
这就是农业生态的再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