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来源于实践认识
免耕来源于实践认识。并不是异想天开,一厢情愿。现在农村,由于缺少劳动力,有好多地都没耕种棉花、玉米、黄豆,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只是可惜全都用上了除草剂、封闭剂,这样杂草打死了,有草长不出,只长庄稼。
弄得下雨时,水哗啦啦的往下流,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污染,土壤得了骨质疏松,一冲就垮。因为土壤上面没有草,全被除草剂给打死了。遍地的草药也无法生长,即使生长,草药的性质完全变样了。
2014年下半年,割草抗旱,将茅草覆盖在厢垄上。当时有一小捆放遗放在光滑的小路上,当路面上干燥得很。等几天后再到那去看时,发现这小捆茅草。将它移开,发现原先干燥光滑的路面,好潮湿,下面有蚯蚓。这中途并没有下雨呀?是这捆草的作用,路面上有覆盖,地气,地下水蒸发到上面,遇到这捆草时,聚集在这里,又吸引了蚯蚓。当时这样想,又将这捆草移到其他地方,过几天看,也是这样子。
2016年上半年,在同一块田中,机器耕过了的地方与没耕的地方,当时田中表面看不到水,分别各挖了沟。第二天再来挖沟时,发现机器耕过了的地方,沟中没有渗透出水来;没耕过的地方,沟中就渗透出水来。耕过了的土壤,它的结构被打乱,土壤看上去是湿的,却渗透不出水来;没耕过的土壤,它的结构是完整的,它就能渗透出水来,由此证明,没耕过的土壤,它的保水率、抗旱力就要强些。
这块田,后期也没打水,雨水完全靠老天,靠沟中储蓄的雨水。6月底割草,发现有稻草覆盖的地方,杂草很少。没有稻草覆盖的地方,杂草就很多。收割时,发现开过沟的地方,稻谷就强壮些,没开沟的地方,发生了倒伏,有虫害发生。
2017年,雨后的田中,隔天来看,厢面上无水。队里没耕的田也是无水,耕过的田它上面就有很多水。这是什么原因?联想到屋旁边的小水塘,刚回来时发现下雨晴天后,原先可储蓄水的小水塘不能储水。2014年,水塘挖泥到底,挖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有挖。当时就渗透出清凉的水来。雨后挖过的地方,它能储水。这是因为有淤泥阻断了毛管水道,水无法往下渗透。于是我们就看到它能储水。
耕过的田,道理也是一样,土壤结构被打乱,雨水无法往下渗透,看到了一田田的水。没有耕过的田和旱地,土壤结构丰富,雨水很快通过这些毛管水道渗透到深处去了。如果没耕过的土壤,上面有植被或有覆盖物,土壤则湿润有水份。大自然中无人干扰的地方,到处充满着生机。结合侯光炯土壤学家的理论与实践,免耕是完全可行的。
免耕种植水稻,二年多的实践,再次证明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为什么要耕、要施肥、要打农药、除草剂、封闭剂、薄膜、激素、转基因呢?为什么就不能换种方法?难道干什么事情都要像应试教育一样,只有一种答案,这只能禁锢人们的思想,没有创新。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把着力点放在土壤内部变化的基点上,同时也注意为促使内部的变化而创造外界条件。土壤免耕稳定不变,上面有覆盖物或植被,干燥的土壤也会变潮湿,这是土壤内部(地气)的原因,没有覆盖物或植被这个外界条件,地气(接地气,接土壤深处的水气)就会被蒸发掉,我们肉眼是看不见的。下雨时,雨水通过土壤内部结构渗透到土壤深处去了。我们肉眼看到的是有覆盖物或植被的田地无积水,水到哪去了,到土壤深处去了,土壤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水库。例如抽地下水、井水,说明地下就是一个大水库。
免耕是基础,开沟、有覆盖物、种植被是外界条件,促使土壤内部变化,吸引各种微生物在土壤里、土壤表面活动。这样土壤内部将不断的丰富与进化。庄稼的根(各种植被的根)与土壤不停的交换各自所需的营养,这样土壤就会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有活力。也就无需耕、打药、打水、打除草剂,它将会很自然的源源不断的提供它无穷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