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农法】对“草莓白粉病”说再见
草莓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呈扩大趋势。由于连年种植,加上品种、高湿环境条件的影响,大棚草莓病害的发生日趋严重,特别是白粉病已成为易发性病害,造成减产10-20%,严重的高达50%以上,甚至绝收,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
发病特点
1.草莓白粉病始见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危害严重期在12月至翌年2月-3月。
2.病害早期仅在发病中心病株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的病斑,随后叶背上形成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随着病情加重,白粉布满整个叶片,叶缘上卷呈汤匙状,叶片逐渐枯黄;花蕾、花瓣受害时呈紫红色,不能开放或开花不正常;果实受害时,果面覆盖白色粉状物,幼果失去光泽、硬化,青果停止膨大,呈瘦长形,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质量。病情重时,除叶片外,叶柄、花、花梗及果实均能发病,造成幼果停止发育、干枯;果实上形成一层白色粉状物,失去食用价值;严重时会使整个植株死亡。
3.草莓白粉病的病原为羽衣草单囊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该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寄主上一代接一代地完成周年的循环侵染。当环境适宜时(空气相对湿度大,温度20-25℃),病菌的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到寄主叶片上,然后萌发产生芽管和吸器侵入危害。病菌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中繁殖迅速,5-7天后形成新的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害在整个生长季节不断重复发生、扩大蔓延。病害初期仅在中心病株上产生病斑,后通过分生孢子向四周扩散,直至全棚植株发病。
影响因素
1.发病与温、湿度的关系
草莓白粉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发病适宜温度为15-25℃,低于5℃、高于30℃均不发病。分生孢子发生和浸染适宜温度为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病害发生要求的最低湿度为40%,湿度越大,越利于病害发生,当相对湿度80%以上,病害极易暴发流行。在深秋至早春如遇连阴雨、雨、雾、雪等少日照天气,温度低,相对湿度大时有利于孢子的不断产生,反复浸染,病害发生重。
2.发病与品种的关系
不同品种间病害发生差异较大。要选用适宜当地环境的品种,并且具有抗病,发病较轻的品种。
3.发病与栽培管理的关系
大棚连作草莓发病早且重,病害始见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约1个月。前者始病期多在10月中旬,后者在11月中旬才出现发病中心。施肥与病害关系密切,偏施氮肥,草莓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白粉病。如适期、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的则发病较轻。
防治措施
棚室草莓白粉病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全程控制”的策略,通过实施农业、菌剂等综合配套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实行轮作换茬。
重病田可进行水旱轮作。轮作的作物以十字花科蔬菜、豆类为宜,茄科作物与草莓有共同的病害不宜作为轮作作物。
2.清洁田园。
草莓收获后及时清理、焚烧病残体;定植前清除田间各种杂草;生长期间应及时摘除病叶、病果、老叶,并带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避免病菌随雨水和气流进行再侵染,减少菌源基数。
3.加强栽培管理。
选用抗病品种。移栽前草莓田要深耕翻土,并进行大棚、土壤、移栽苗等消毒,以减少初菌源;覆地膜前应除草,以减少杂草作为白粉病中间寄主的作用;培育壮苗,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保证适宜株、行距;搞好大棚通风换气,雨后注意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4.水肥管理。
合理施肥,基肥以腐熟有机肥、微生物菌肥,提高植株抗病性;科学用水,雨后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原菌侵染。现蕾后及果实膨大期、收获高峰期应特别注意水的管理,最好利用膜下滴灌法,切忌漫灌;改革栽培制度,实行一年一栽制。
5.湿度、温度控制。
调控棚室温、湿度能有效的控制白粉病的发生。首先要采用双行起垄移栽与全膜覆盖技术,有利提高地温,缩小与棚室的温差,减少结露,增强光照。其次是建立滴灌或膜下浇水的设施,若无膜下浇水设施,应科学用水,切勿漫灌,以“宁干勿湿”为原则。应加强通风降低棚内相对湿度。棚内理想的相对湿度,开花坐果期为60%左右,果实膨大期为70%左右。
6.微生物菌剂防治。
微妙军团,针对草莓白粉病研发出了具有高效预防作用的种植专用菌剂,通过在草莓的生长全过程施用,达到有效预防的目的,具体使用方法有以下三种:
方法一:菌剂拌种。将如微妙军团@沃土净激活液稀释100-300倍,浸泡种子1-4小时(视种皮软硬程度,延长或缩短浸泡时间),可提高出芽率、定植成活率,有效抑制病原菌;
方法二:叶面喷洒。将微妙军团@膜法施500倍,喷洒于植物的茎、叶、花、果上,每15-20天喷洒一次,能显著增强光合作用并预防白粉病;提高植物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