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技成果 转化率须协同作战
当下,科技创新几乎成为所有制造业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务。毫无疑问,企业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源源不断地推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而主要路径无非就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并使之实现产业化。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无锡市不少制造业企业纷纷与国内甚至国外科研院校“攀亲”,率先开启产学研合作模式。一大批原先沉睡在科研院校的研发成果,摇身变成许多企业的新产品,无锡制造业由此再度声名鹊起。这种合作方式成为越来越多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路径。有的企业甚至花费巨资,直接将科研院校的某个实验室搬到工厂,以此加快孵化更多的科技成果。实践证明,此举对于企业的研发创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部分制造业企业,虽然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的专利颇丰,研发成果层出不穷,但实际的转化率并不高,尤其实现产业化的少之又少,每年巨额投入孕育的科技成果,大部分没有成为“新生儿”,更没有“长大成人”。
众所周知,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按照传统模式,一般企业委托科研院校共同研发新产品,往往是以一纸合同委托所需项目,但科研院校主要追求的是发明专利和高水平成果,而企业所追求的则是新工艺、新市场。这两个追求、两个目标没有同步融合到一个频率上。所以,这种合作令学、研与产业之间往往存在“两张皮”的问题。换言之,也就是科研院校、企业和市场三方没有很好地实现“无缝对接”。而欧美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之所以高,其最根本的做法便是协同作战——由研发机构、企业和市场三方一起发力、同频共振,着力破解把“纸”变成“钱”的瓶颈,从而使科技成果加速变成市场流通商品。
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只有目标一致、通力协作才是最佳路径。无论是科研院校还是企业,着力点须放在解决转化信息共享不够、转化渠道不畅、转化链条难以有效衔接等关键环节上,加快培育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搭建第三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一支懂业务、善管理、了解市场的科技经纪人队伍,使之真正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将专利加快转化成企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