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纪实

发表于:2020-06-29

  科技成果转化是加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破除阻碍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工程”,从政策到机制、从产业到金融、从人才到服务,加速探索一条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日前,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吉林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吉林双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举行“体外诊断试剂POCT 研发技术平台”签约仪式,标志着该平台正式落户通化。作为市科技局重点推动建设的研发平台之一,“体外诊断试剂POCT 研发技术平台”是我市首个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在我市的吉林双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将依托吉林大学医学科研和人才优势,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实现更多医疗器械项目在通化转化落地,有效补齐我市医药产业短板。

  市科技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十大行动、百项工程”部署要求,坚持“补短板、建机制、搭平台、促转化”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抓基础建机制、抓对接促转化”两条主线,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绩斐然。

  为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市先行先试,创新工作,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科技成果转化局-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三级组织领导机制,市委书记、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市长任科技成果转化局局长,市科技局机关科室加挂综合协调部、院士专家部、对接服务部、科技金融部和知识产权部5个工作部,选调一批专业人员到科技成果转化局工作。同时,建立工作运行机制,加强统筹推进,实行市直部门横向联络制度和市(县、区)协同联动制度,加强工作互动和信息互通。建立对接服务机制,围绕医药、新材料和冶金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遴选50户企业,组建重点企业服务库,设立企业科技专员,实时掌握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及时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创新平台既是推动创新的重要载体,又是转化成果的强大推力。实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离不开一个个优质顺畅的平台。”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通过加强协调对接,已启动建设了5个公共服务平台。一是通化市科技创新中心。这是我市第一个政府为企业建设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项目路演、成果展示、科技查新、技术咨询、风险评估、创业孵化等全链条综合服务。目前已完成选址和设计、施工方案。二是全国医药健康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云平台。引入国内外医药健康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建设全国首个医药成果转化服务线上平台,采取“数字化+成果转化”的服务模式,为我市医药健康企业对接引进科技成果提供全方位的线上服务。三是科技成果展示平台。采取实物展示形式,一方面展示国内外高校院所的最新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展示宣传我市已落地转化的创新产品。四是成果转化市场化运营平台。引进全国技术转移中心在我市成立分公司,组建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和技术经纪人队伍,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五是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对接引进全国技术转移中心现有的10余家科技投融资机构资源,积极争取引入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为科技成果加速落地转化提供金融支撑。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体。疫情期间,市科技局抢抓机遇,帮助双正医疗“新冠肺炎检测试剂”通过欧盟认证,出口创汇;推动“天麻抗菌肽”“林蛙抗菌肽”等抗菌杀菌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全力推动东宝药业“甘精胰岛素”、金马药业“琥珀八氢氨吖啶片”等一批现有重大科技成果加快落地转化。同时,主动对接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院所和全国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等中介机构,围绕全市医药、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和装备制造4个领域,汇集筛选100余项科技含量高、项目成熟度好的最新科技成果,编制科技成果汇编,面向全市企业发布。目前,修正药业、长龙药业、禧力参业等20余家企业正在积极对接引进成果。

  市科技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将按照“谋划一批、征集一批、对接一批、签约一批、落地一批”转化路径,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持续优化成果转化政策环境,加大成果推介对接力度,开展“百名专家进通化、百家企业进高校”活动,对接高端智库院士专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

  千帆竞渡劲风正起,百舸争流创新为先。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激发出强劲动力、迸发出巨大能量,催动着这座创新之城向着更高远的目标强势挺进。

  (来源:通化日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