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欧创新联合体成立 首都核心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正风起云涌。为了更好地构建智慧城市,昨天,东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金晖在中关村论坛“中国北欧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论坛”上表示,东城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深化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当日,中国北欧创新联合体也在会上揭牌成立。
资料图 摄:武亦彬
作为中关村论坛的平行论坛之一,由东城区政府主办,中关村东城园管委会、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承办了该论坛。金晖介绍,东城区将重点支持科技和信息服务业,文化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的产业,推动高精尖项目落地,打造以科技研发创新为核心的总部经济,实现减量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中国北欧创新联合体是在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与北京斯堪创服有限公司共建的中国瑞典创新创业基地基础上,发起成立的中国与北欧国际交流合作的全新平台,致力于联合中国、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冰岛等国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科技园、孵化器、跨国公司等,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联合创新模式。
围绕建设生态智慧城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总监张曦表示,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将加强中国与北欧间的创新创业政策沟通,加强国际创新资源融通和连接,优化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相互接续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优质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支持,构筑中国北欧全球化创新创业的重要节点。
与会的诺基亚贝尔执行副总裁马涛认为,对于后疫情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来说,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运行压力越来越大。据她透露,德勤的报告显示,中国城镇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80%。
为此马涛表示,智慧城市需要统一的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转型也是智慧城市建设能否成功的核心要素,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医疗、教育、交通、能源等各种应用场景进行智能规划与管理,而高性能网络也使得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她还透露,目前国内不少城市在智慧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投入已越来越大。
新材料的科技成果转化也是本次论坛的关注焦点之一。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院士介绍,我国纳米材料研发取得的新进展,将在物联网时代得到广泛应用。
“一根头发的宽度大约是5万纳米,而现在芯片等材料早已来到几纳米时代,纳米级材料在芯片和纳米发电机等领域正获得越来越多的用武之地。”王中林说。对于纳米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应用,他表示,纳米材料做的纳米发电机能通过新能源技术,应用于物联网等领域。例如可穿戴设备通过柔性纳米发电机,即可回收人体走路的能量,放在鞋垫里就能获得源源不绝的能量,为各种可穿戴设备供电。“目前纳米发电机已实现通过呼吸来驱动心脏起搏器,我们经过十余年攻关已在大动物身上实验成功。”
(原标题:中国北欧创新联合体成立 首都核心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