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如何保持村庄的传统建筑特色

发表于:2017-11-30

  村庄保持传统建筑特色的理由

  现代人久居城市,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向往农村,向往田园。希望回归大自然。因此,我们的村庄一定要有别于城市,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传统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传统养一方风情。这里所谓“传统”,是相对于一个特定地域而言的,离开了一定地域,传统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建筑一定是依托在特定地域和人文环境里“生长”起来的,因而呈现出特定气质和布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特色”。

  

  从村庄发展的趋势上来说,建筑的传统性是最优先的选择。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作为现代的规划和设计者,我们应该有兼收并蓄的胸怀。可以展望,未来村镇建筑的主流和方向,一定是充分吸收了地域传统文化元素并融合了当代科学时尚元素的建筑,换言之,就是传统性与现代性兼具的复合型建筑。


  毫无疑问,村镇建筑是塑造地域独特性、形成地域特色的重要因子。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理念都会在村镇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这种应用不是全面的替代,而是有选择的继承。毕竟,传统建筑所体现出的和谐的美学精神、严肃的伦理规范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都是无法取代的。只有继承传统,才能让村镇建筑恢复其建筑本身的价值,才能让村镇的独特魅力得以形成和展现。

  


  关于村镇传统建筑的三个观点


  社会快速发展向前,文明的进步带来了新时尚,也摒弃了许多老传统。当下,广大村镇也在发生着这样的变化。但是,传统村镇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源头和根基,我们不应也不能过度破坏。因此,在村镇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有遵循、有坚守,在弘扬现代文明的同时,更要保留传统文化。


  传统建筑文化,是构成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的基本要素。


  当前,村镇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但热闹的背后,还应该有冷思考:美丽乡村究竟应该“美”在哪儿?特色小镇究竟应该“特”在哪儿?当然,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必须达成共识的,那就是传统建筑文化必须成为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的基本要素。

  在传统村镇里,有许多东西是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沉淀下来的,是属于村镇自己的、不可复制的。如果将这些东西破坏掉、摒弃掉,美丽乡村的“美”和特色小镇的“特”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尤其是当村镇肌理一旦被破坏,整个村镇都将濒临“险境”。

 



  传统建筑的价值,绝不仅限于建筑本身。


  村镇建筑不仅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生存智慧,也体现了居民的生态观、文化观和宗教观等。因此,传统村镇建筑的文化价值绝不仅限于建筑本身,还体现在当地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活。它们是真正的“凝固了的音乐和语言”。


  浙江省永嘉县苍坡村位于风景秀丽的笔架山下。一开始,当地人就引入“文房四宝”理念来布局村庄的建设。于是,村里就真有了“笔墨纸砚”:走进村庄,我们可以找到笔架山下的“笔街”、端头打斜的条石做的“墨条”、3000余亩平畴的“纸”以及池塘做的“砚台”。整座村庄文气盎然,别有一番意蕴。这就是传统村镇建筑的魅力所在。


  反观当前的村镇建设,却普遍存在一个大问题——许多人已经完全舍弃了传统建造理念和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不是因地制宜地去建设,而是简单地搞拿来主义、盲目地照搬照抄。如此,便对村镇建筑的原生性进行了严重破坏。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建设。我们的建设应在保护村镇建筑的原生性基础上开展,以求最大限度地保护村镇传统特色。


  


  提倡传统建筑,并非要拒绝现代建筑。


  在村镇建设过程中,还有一种现象是值得商榷的。有人对新式楼房一味排斥,乃至斥之为“垃圾”。他们甚至故意去建一些新的僻陋的房舍,以为这就是在恢复传统。显然,这实际上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建设界新的沙文主义。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要把原来的普通土房子翻盖成楼房,这本就无可厚非。为何有人要去否定呢?有谁愿意放着楼房不住,故意“委屈”自己去住茅棚呢?似乎有点令人费解。以楼房为代表的现代建筑的普及,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亿万群众的合理期盼。社会发展向前,居民建筑更新换代,这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不能一味地去否定新建筑,而应该正确引导、合理发展。


  


  挖掘村镇传统建筑特色的三个途径


  在村镇建筑领域挖掘和恢复传统特色,绝不是简单地建一些新的旧式建筑,或是在新的建筑上贴几幅旧字画、挂几个红灯笼,我们需要完成的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我们首先要恢复传统建筑的理念和文化,然后再着手于具体的建设工作,最后才有可能形成继承传统文化的特色群落。


  对具有文物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保护。


  截至目前,国家先后公布了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涵盖了4157个村落。这些都是国宝级的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它们亟须保护。为此,有关部委还联合出台了相关保护指导意见,引导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与保护传统村落。

  当然,除了这些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之外,在很多普通村落里,同样也散落着大量的古厝、古桥、古庙、古祠堂等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它们依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价值,同样需要保护。


  因此,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我们应该再扩大范围,对具有文物价值的传统建筑及时进行保护。


  


  对普通传统建筑进行适度现代化改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存的大多数传统村镇建筑,已显得越来越落后,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我们有必要对传统建筑进行适当的现代化改造,即在保持当地建筑风格特色的基础上,采用现代人性设计,对内部设施及外围环境进行改良优化。


  譬如,南方一些土家村寨的吊脚楼,造型美观,独具民族特色。经过岁月的沉淀,它们俨然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并显得恰到好处。可是当你走进去就会发现,屋内仅有的几个窗户又小又窄,导致冬春取暖用的火塘根本没法通畅排烟。吊脚楼多是木结构建筑,私密性也比较差。有的吊脚楼还人畜混居,卫生环境可想而知。所有这些,都是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都需要改造和创新。比如,我们可以扩大窗户大小、增加窗户数量等。尤其关于“人畜混居”的问题,我们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对人畜混居现象进行合理纠正和引导。


  因此,村镇建筑的改造在保留原生性基础上,还需要借鉴现代的理念和方法,采用现代的材料和工艺进行适当改造,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对新建的现代建筑注意植入传统元素。


  如今,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新建筑的取向问题。如何让大家认同和满意?我的建议是,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精华,让建筑有地方特色。并且,我们要保持这种特色的完整性和可识别性。


  为此,我们首先需要考证、梳理村镇建筑文化的元素。这些元素不只从建筑上找,还要从生活当中去找。然后,运用一些现代技术和理念,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糅合运用到建筑中去。这种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适应现代人需求的建筑,才会让村镇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因为这样的村镇,才是有根有叶的村镇,是人见人爱的村镇,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村镇。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