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跨界”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借力国企民资助推历史文化名村“焕发新颜”,开发地方特色、文化创意、时尚消费等深度融合的乡村旅游产品、线路,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乡村旅游品牌特色景区。日前,昆山千灯镇与苏州文旅集团、苏州亚太集团三方签订歇马桥乡村文旅综合体项目战略合作协议。这是千灯镇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也开启了昆山乡村文旅综合体建设的新模式。
□苏报融媒记者朱新国
锁定“小目标”,拿出“大手笔”,
打造乡村文旅综合体
三方牵手,锁定了“小目标”: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将歇马桥打造成集文创产业、艺术休闲和观光农业为一体的江南艺术田园乡村。
三方合力,拿出了“大手笔”:项目总投资约3亿元,其中一期投资1亿元,将重点集聚自然学校、展览文化、手工体验、轻奢民宿、艺术文创和风物馆等业态集群。
“小目标”和“大手笔”的背后,是一种“新思维”。该项目开创了地方政府与国资企业、市场资本携手发展乡村旅游的新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坚持“富村+富民”,通过组建歇马桥村农房合作社,把集体经济与富民增收融为一体,依托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运营,增加村民物业、创业、就业收入和集体经济分红收入,形成乡村产业振兴的示范效应。
根据协议,千灯镇主要负责乡村基层设施建设和古迹古建的修缮保护,国企、社会资本将负责文旅产业的导入、招商和运营,歇马桥村负责闲置农房资源、闲置宅基地及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的整合。通过多方合作,盘活生态、文化、历史、风俗等特色资源,促进特色产品及相关衍生产品开发、经营性特色产业植入,带动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同时调动村民参与,有效激发农村资源活力,加快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升级。
千灯镇党委书记高苡平说,“国资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将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智力、市场经营、人才等方面专业支持。同时国企的“举旗搭台”作用,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乡村文旅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保护有“远见”,开发有“强援”,
深挖文化遗存拓展发展空间
国资平台、市场资本青睐歇马桥,缘于当地的独特禀赋。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歇马桥是千灯镇历史名村,因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在此歇马练兵而得名,有13个自然村。这里有5000多平方米的明清建筑,500米长的古石板街,近900年历史的歇马古桥,300年树龄黄杨古树……
“作为江苏到上海的一条重要通道,歇马桥的区域优势、人文优势明显。”苏州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金兴说,这个项目将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打造成各种业态叠加的高品质集群,形成融自然、人文、艺术、娱乐于一体的体验式时尚生活目的地。
苏州文旅集团是苏州市属大型国有企业,主要从事文旅资源开发整合、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和文旅项目拓展开发,是苏州古城保护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推进苏州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和文旅品牌塑造的中坚力量。
苏州亚太集团则是一家集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于一体的全链条综合性企业。该集团董事长马季华表示,看中歇马桥村,是被它的环境和人文资源所吸引,文化遗存保留十分完好,非常适合文旅开发。
歇马桥有现在的“底子”,得益于超前的“远见”。高苡平说,近年来,千灯镇先后对歇马桥实施了三轮设施改造和环境整治,落实了最严格的风貌管控措施,同时邀请多家知名设计单位反复多轮进行村庄规划设计,力求从根本上统筹古村落保护、农村建设、富民增收等事关歇马桥古村前途命运的问题。
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昆山唯一)、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水美乡村等,入选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第三批试点,一个个“招牌”,彰显出歇马桥的非凡“气质”。
升级乡村游,促富民增收,
走出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
业内人士认为,歇马桥乡村文旅综合体项目,无论是合作模式、运营开发、生态链整合都将是一次跨界创新的有益尝试,将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千灯样本”。
千灯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俭表示,随着资本的融合和相关政策对接逐步到位,镇政府、国企、社会资本将与歇马桥村联动发展、协同发展,千灯农村将拥有更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文旅品牌和产品,最终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
近年来,千灯镇紧扣“产业振兴”这一关键,坚持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促进富民增收为目标、创新载体建设为抓手,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纵深推进“美丽村庄”创建,积极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和田园综合体,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
千灯镇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依托丰富的生态人文特色资源,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油菜花节等乡村旅游品牌活动,形成了田园观光、特色餐饮、精品民宿、康体养生等旅游热点。2018年千灯镇接待游客167万人次,其中乡村游游客约30万人次。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苏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先导区、昆山国家农业示范的核心区,千灯镇在做好乡村旅游特色发展这篇大文章上,努力在典型培育、示范引领上另辟蹊径。“通过国资平台、市场资本和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推进资本下乡、人才下乡,努力走出一条乡村基础设施更新提升、特色资源市场开发与富民增收机制创新相得益彰的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高苡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