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肝、抗肝炎——药食同源溪黄草

发表于:2022-06-18

  抗肝炎草药——溪黄草

  走在溪边田间,经常发现溪黄草的身影,别看它小小的一株草,却有大大的功效,它是民间习用的抗肝炎草药,而且对于广东地区潮湿的回南天、雷雨频繁的龙舟雨天,导致的人体湿气困重,具有清热利湿之功。于是,溪黄草就成了广东人煲汤、煲凉茶的常用药。

  正品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线纹香茶菜的干燥全草,俗称熊胆草、黄汁草,为五邑地区常见的本地中草药,《五邑本草药图谱》内有记载。常生于溪谷湿地、村落附近田边、水沟边或林中潮湿处;广东省以阳山、饶平、潮州等市县栽种较多。其性寒、味苦,归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散瘀之功效,用于湿热黄疸,腹胀胁痛,湿热泄泻,热毒泻痢,跌打损伤等症。

  鉴别

  原植物:

  为多年生纤弱草本,下部常匍匐生根,并有球状块根;茎方柱形,高15-50cm,最高可达1m,具4沟槽,被短柔毛。叶对生,纸质,卵圆形或阔卵形,揉之有黄色液汁,长1.5-5cm,有时可达8cm;顶端钝,基部楔尖、阔楔尖、圆或微心形,边缘有圆锯齿,两面被分节的短毛,下面密生褐色腺点;下部叶的叶柄通常与叶片等长或较长,上部叶的叶柄短。秋季开花;花白色或粉红色,两性或杂性,排成顶生、多花、长7-20cm的圆锥花序,总花梗通常长1cm左右,末次分枝呈蜴尾状弯卷;苞片生于花序下部的呈叶状,生于花序上部的小;花萼钟状,长约2mm,外面疏生念珠状长柔毛和很密的红褐色腺点,萼檐齿状5残裂,二唇形,上唇3齿较小;花冠长6-7mm,疏生黄色腺点,冠管直,檐部二唇形,上唇反折,4圆裂,下唇阔卵圆形,扁平;雄蕊和花柱均长伸出。小坚果卵状长椭圆形。

  中药饮片:

  全草呈青灰色,长30-50cm。茎呈四棱形,被短毛。叶对生,多皱缩,完整叶片润湿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长3-8cm,宽2-5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粗锯齿,叶脉背面明显,有短毛,纸质,水浸后以手指揉之,手指可被染成黄色。老株常见枝顶有聚伞花序。气微,味微甘,微苦。

  市场习用品

  《广东省中药材标准》只收载线纹香茶菜,另有一部分地区也将同科植物纤花香茶菜及溪黄草作为中药溪黄草使用。

  三者主要区别:

  线纹香茶菜:完整叶片展开后呈卵圆形或阔卵形,长3-8cm,宽2-5cm,顶端尖,基部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上下表面灰绿色被短毛及红褐色腺点;有柄。水浸后以手揉之,有明显棕黄色液汁。气微,味微甘,微苦。

  纤花香茶菜:线纹香茶菜的变种之一。完整叶片展开后呈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5-8.5cm,宽1.5-3.5cm,上面微粗糙至近无毛,下面脉上微粗糙,其余部分满布褐色腺点,干后常带红褐色,宿萼二唇形。

  溪黄草:完整叶片展开后呈卵圆形或卵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5-10cm,宽1.5-4.5cm,顶端近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粗大内弯的锯齿;叶脉上被微柔毛。宿萼非二唇形。叶水浸后以手揉之,无明显黄色液汁。味苦。

  来源: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