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行业瓶颈 实现技术升级 ——百万吨级作物营养双平衡型缓控释肥开发 及高效施用技术成果评价会在金正大举行

发表于:2016-01-18

2015年12月31日,百万吨级作物营养双向平衡型缓控释肥开发及高效施用技术科学技术成果评价会在金正大集团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兆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康绍忠,以及来自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石油和化工规划院、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化肥工业协会、山东省土壤肥料总站等单位的专家组成评价专家组,通过现场考察、听取项目汇报、专家提问、课题组答疑等方式,对项目进行了评价,评价会议由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主持。 

  据了解,百万吨级作物营养双向平衡型缓控释肥开发及高效施用技术,由金正大集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该项目解决了制约缓控释肥大规模产业化关键技术难题,突破了缓控释肥单一装置不能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的行业瓶颈,达到了生产清洁化、工艺连续化、装备自动化,实现缓控释肥产业的技术升级,推动了缓控释肥行业的快速发展。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新工艺、新产品具有增效、节肥、省工、环保等特点,在生产工艺、产业化规模、产品质量、节能环保指标、产品应用范围及施用技术等方面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着。 

  朱兆良表示,百万吨级作物营养双向平衡型缓控释肥开发及高效施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解放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效应和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康绍忠院士认为,项目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提升节能环保水平等方式,实现了产品的系列化、规模化、清洁化和高效柔性生产,能够有效提升缓控释肥施用技术水平,在实现粮食增收和成本节支的同时,为我国化肥减施行动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与会专家同时建议,以项目技术理论研究为指导,开展新型膜材料、包膜新工艺、新装备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丰富缓控释肥产品类型,通过大规模的田间试验示范,在全国主要大田农作物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使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持续为产品大规模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