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肥料推广更需监管好市场

发表于:2017-03-27

     历经十几年的推广应用,稳定性肥料已经形成一个产业,每年用量在140万吨以上,在东北、西南和中原的玉米种植区成为当之无愧的新型肥料龙头。采用稳定性肥料,可以实现玉米底肥一次施用不追肥,这是其深受农民喜爱的关键。 

  随着稳定性肥料技术成为新型肥料市场热点,许多企业看到商机,纷纷投入到这个领域。这本是一件好事,因为能进一步促进稳定性肥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国家监管的缺失和农业种植效益下降,加上化肥行业产能过剩、流通环节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稳定性肥料市场出现了大量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宣传层出不穷,尤其是东北和西南区域市场。 

  当前市场上假冒伪劣稳定性肥料主要有五种情况: 

  一是稳定性肥料型号不分。1型和2型稳定性肥料采用单一抑制剂(脲酶抑制剂或硝化抑制剂)生产,其抑制剂添加成本低(某些产品),控制氮肥释放时间短,一般适用于蔬菜等作物。只有3型稳定性肥料对氮肥控释时间长,才适用于玉米种植。 

  二是抑制剂添加量不足。抑制剂就是给土壤中脲酶和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吃的“药”,如果“药”量不足,效果就会打折扣。 

  三是根本没有添加抑制剂。在近几年的市场抽检中发现,有些企业产品包装上标示是稳定性肥料,但在实际检验中发现,尿素残留差异率和硝化抑制率两项指标均为零。就是说,根本没有添加抑制剂。 

  四是化学养分含量不足。在以往市场对稳定性肥料的抽样检验中发现,单一养分或是总养分不达标的案例都有出现,个别小企业甚至偷减养分含量5个以上。 

  五是冒用中科院或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名义宣传。有些化肥企业根本没有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有任何技术合作,也将中科院或是沈阳生态研究所的大名印在包装袋上,虚假宣传。 

  当前市场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制止,势必会严重影响稳定性肥料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久而久之就会摧毁这个产业。特别是2017年玉米种植区面临着粮价继续下跌的风险,而化肥价格暴涨,农民投资意愿受挫。生产经营企业都想利用差异化产品盈利,又不进行技术和生产创新,当前市场上的新型肥料都成为不法企业制假售假和虚假宣传的蓝本。 

(金联创)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