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个田园综合体铺就乡村振兴新路径

发表于:2022-02-16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9年,我市在全区创造性地成批次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将一个个分散的家庭式的“盆景”连成一道道美丽风景,绘成一幅幅诗意般的画卷,为全市乡村振兴发展探索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新动能。截止到2021年年底,我市成功打造41个市级田园综合体,覆盖全市600多个村屯、30多万人,打造精品示范村200多个,与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相得益彰,成为我市展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窗口,创建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如今,每一个田园综合体因地制宜,做到了“农村美、产业强、农民富”,提高了当地村民的幸福指数,也成为了市民和游客休闲游玩的“香饽饽”。


  ●提升全域风貌我们的家变美了


  阳朔县阳朔镇鸡窝渡村位于羊角山下、遇龙河边,从十几年前,徐小送就在遇龙河上当筏工,每天都要载着游客游览遇龙河两岸的风光。当时,他就特别希望,如果能有游客走进他们村庄,让他们的村庄也热闹起来。


  他的这个心愿,如今变成了现实。


  前几年,阳朔县在遇龙河沿岸78.6平方公里范围建设“梦幻遇龙”田园综合体,涉及4个乡镇、13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2.2万人,徐小送的家——鸡窝渡村就在其中。


  徐小送说,原来村里的道路不宽也不平整,还有不少废弃的猪圈、牛棚,环境不太好。在2019年7月,鸡窝渡投入资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环境整治,“村里的违法建筑、废弃栏圈拆了,一栋栋房屋也都换上了白墙灰瓦的‘外衣’,极具特色,房前屋后新建微花园、微果园、微庭院,污水管网也重新规划了。”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得到了鸡窝渡村全体村民的支持,大家为了建设美丽家园都出了力。徐小送和不少村民都让出了部分土地,村里的道路也进行了扩宽。


  “走在村里,看到路边、房前屋后有花、有树,环境真的有了大变样,我们住着也舒适了很多。”徐小送说。


  变美后的鸡窝渡村被评为阳朔县“十大最美乡村”之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鸡窝渡村,为鸡窝渡村带来了发展的新生机。村里大力培育精品农业、养生度假、精品民宿等旅游新业态,鼓励有条件的原住村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竹筏漂流、民宿、农家乐、特色小吃、租车等成为热门就业选择。


  “去年暑假,我最多一天可以划五六趟竹筏,每次竹筏经过我们村时,听到游客在称赞我们村美我心里就特别高兴。”徐小送说,以前是盼着游客来村里耍,但没有好环境来吸引他们,“如今我们村变好看了,他们也喜欢进来走走、看看,村里原来外出打工的人有不少也选择在家创业,搞农家乐了。”


  看着一波波游客走进鸡窝渡村,徐小送也有了新想法,在平时做筏工之余,他也想在家里搞个农家乐,吃上家门口的旅游饭。


  “村在园中、家在景中”,让桂林的乡村绿起来、美起来。在推进田园综合体进程中,我市创新田园综合体乡村风貌体系,总结探索出多种“田园综合体”创建模式,依托田园特色提升乡村风貌,布局建设生态宜居示范村,全面开展“三清三拆”,深入推进“三微”、“四化”、“五网”、“六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农村卫生厕所、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92%、84%,打造一批山清水秀生态美、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村貌清洁美、乡土文化灿烂美、安居乐业生活美的美丽乡村。


  ●丰富文化内涵我们村更有吸引力了


  保护挖掘传统古村落,留存原有村庄肌理,这也是我市田园综合体在创建改革时保留的“味道”。


  前几天,记者来到位于永福县罗锦镇西北部的崇山村,这里有近400年历史的古名居群。与常见的青瓦白墙的风格不一样,这里的古民居是硬山式、青砖灰瓦。记者了解到,这古名居群是由李氏家庭旧居,李氏宗族祠堂,及其它古民居20余座组成。李氏家族清朝年间迁至崇山村,其中,李熙垣之六子李吉寿一家五人均中举,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科”的美誉。


  近年来,永福县“福寿田园”田园综合体以崇山古民居为核心,按照“一轴两链三区”格局规划田园综合体总体框架,强力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形成处处有景观、村村有韵味的格局。


  崇山村负责人莫红日告诉记者,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给他们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村子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环境脏乱差。“田园综合体项目实施后,对古民居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维护修缮,成立以村民为股东的农旅公司,完善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内容。”


  特别在去年,村里开展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对沟渠进行清淤、修缮河堤、整治荒地,完善污水管等。


  “我们可以打造秀美的田园风光,我们也要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莫红日说,“一门三进士”的“进士文化”是崇山村的文化底蕴,崇山村在田园综合体核心区,日前已完成大部分古民居的修缮工作和建设梅意荷花池、农事体验基地、休闲广场以及改造精品民宿、旅游接待中心等,并建立中小学农事体验教学基地。“我们设立了农耕文化研学基地,中小学生来到这里不仅能了解我们的‘进士文化’,也能进行果蔬采摘、稻田禾花鱼养殖捕捉等农事体验。”


  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田园风光,让崇山村名气也越来越大。“最多的时候一天会有近百人来我们这游玩。”莫红日说。


  我市各县(市、区)在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时,创新文化传承方式。依托传统村落,因势造景,修旧如旧,不搞大拆大建,保留原有村庄肌理,并注重融入桂北民居特点;加大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历史建筑等保护和利用,通过古村落修复、博物馆、体验园等形式,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物化下来、展示出来,建设村史馆、打造文化墙,挖掘市级以上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多项,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更具乡愁、更有吸引力,形成桂林田园综合体的精髓。


(文章来源:桂林晚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