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村里成立“联动组”,救助“空巢”老人

发表于:2017-03-15


  新华社记者叶建平、吴文诩
  四川遂宁市射洪县黄家堰村村民张萃东至今都忘不了10年前的那次经历。每每回想起,他仍会心惊胆颤。
  张萃东是家中的独子,夫妻两人常年在广东务工。有一天上午,儿子生病住院了,68岁的父亲一直在医院照料他。晚上,张萃东打电话到家中,电话那头却传来了“哦哦”的叫声……
  原来,母亲突发肺气肿。当时的农村移动通讯不发达,张萃东只能拨通县医院的急救电话,请他们前去救治。
  这件事让张萃东“铁”了心,毅然决定返乡。今年2月,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如今,在遂宁市,张萃东曾遭遇过的“空巢”老人难题正逐步解决。遂宁市有近380万人口,是一个外出务工的大市,农村“空巢”现象相对突出。从2015年开始,按照市里统一安排,村里将邻近的12户村民组建成一个联动组,由一名农村“无职党员”担任联动组长。同时,每户每月轮换值班,负责小组范围内的清洁卫生监督、社会治安维护和帮扶困难邻里等。
  张萃东一边拉着记者参观村里整洁美丽的新村聚居点,一边滔滔不绝地讲起了村里“联动组”的故事。
  62岁村民徐如树是一名智障患者,妻子前年过世,儿子在新疆务工,他也成了村里一名“留守老人”。今年1月,63岁的党员徐如干值班时发现,老人两天没在家,他立即和联动组的村民一起到处寻找。
  听到他的故事,一旁的徐如干有些激动。“村里的大喇叭喊了,坡上都转焦(找遍)了,最后在附近白石村一条正在修建的公路旁才把他找到。他脑袋不好,出去走远了就回不来,每年都要找好几次。前年,他家灶台着火,房子都差点烧起来。后来,大家就把他家的房顶换成了彩钢棚。”
  遂宁市委组织部长周鸿说,通过设立联动组,让村民自治更加有力,也逐步缓解了农村“空巢”难题。“这种模式充分借民力、用民智、顺民意,丰富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提升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水平。”
  记者在遂宁市基层走访时发现,这里每个村(社区)都很干净整洁,大家都努力争当“四好村”,实现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射洪县瞿河乡龙凤村去年获得了全市“四好村”的殊荣。68岁的党员张正金说:“过去,房前屋后垃圾到处都是,夏天蚊子、苍蝇特别多。现在,有了‘联动组’,每个月都要打分评比,大家慢慢就养成了好习惯。”
  张正金给记者亮出他的工作牌——联动组长。“该管的必须去管,这是我的责任。”张正金说,“现在村里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心里踏实多了。”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