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村改革亮出三张“金名片”:普惠金融、扶贫开发林、权改革

发表于:2017-03-21

    本报记者蔡茂楷

  “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依靠深化农村改革培育新动能。”福建省农业厅厅长黄华康说,“深化农村改革,既要突出重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更要加快试点,以点带面。”

  自2011年起,福建沙县、屏南县、永春县被20多个国家部委组成的联席会议确定为农村改革试验区。多年来,福建坚持问题导向,鼓励基层创新,沙县的普惠制金融改革、屏南县的扶贫综合开发、永春县的林权改革均取得重大突破,成为福建深化农村改革的三张闪亮名片。

  农村金融普惠,让农民贷款不再难

  “首先是建立农村信用评价机制。”沙县农业局局长邓声豪介绍说。按照“先建档、后评级、再授信”的思路,根据农户家庭收支、家庭资产、村(居)评价等基本内容建立经济档案,然后成立以村为单位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小组,对农户经济档案分7个等级进行信用评级。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由银行核定授信额度,目前该县已授信BBB级以上农户4.6万户,授信额度20亿元,贷款农户7020户,贷款余额16亿元。

  支持金融机构和农村商户合作,通过委托代理方式,建立小额支付便民点,采取“一个小商铺+一架电话机+一根电话线”的模式,为农户提供存款、小额取款、汇兑、缴费等金融服务。目前,沙县已在全县171个行政村设立326个农村小额支付便民点和574台转账电话。

  沙县还创新推出“社区型”村级融资担保基金,通过基金杠杆放大作用,提高金融机构支农力度。基金资金来源以农户入股为主,农户按每户1万元或2万元加入基金,银行根据其信用等级,按入股金额的2至5倍给予授信,最多可贷款10万元。目前,沙县已设立村级融资担保基金105个,基金规模4779万元,累计提供贷款担保4531笔总计5亿元。

  扶贫综合开发,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屏南县通过建立贫困户精准识别管理机制,结合信息网络手段,以收入、健康、教育、住房为主要指标,建立扶贫大数据平台。对消费水平、居住条件等六个指标进行量化后,经过民主评议、公示公告、逐级审核、动态管理等程序,精准识别贫困户。2016年,屏南县通过这套机制精准识别出2181户贫困户,落实到户扶贫资金2600万元,实现当年减贫3500人。

  依托县小额信贷促进会,屏南县创新“促进会+三农三级金融服务平台+担保风险金”的金融扶贫模式。财政出资1800万元,发挥456个村级金融协管员作用,与农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贷款担保合作机制,缓解农户货款难题。几年来,县小额信贷促进会推介担保小额贷款3.8亿多元,每个贫困户可获得2-3万元贷款支持。目前全省贫困人口千户以上的60个县已全部建成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金,省级财政出资2.33亿元。

  建立“园区(基地)+经济实体+贫困户”三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屏南县规划建设5个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园区,辐射带动一批产业扶贫基地,目前已整合投入园区财政扶贫专项资金400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000万元、信贷资金5000万元。30家经济实体与600户贫困户通过注入资金、提供就业、合作经营等方式,帮助贫困户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林权“三权分置”,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为解决非规划林地在实际经营中存在“界定难、发证难、流转难、扶持难、贷款难”五大难,永春县在全省率先出台政策,明确非规划林地经营主体享有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全县颁发非规划林地林权证22本,明晰产权面积1653亩。确权发证,避免了山垅田等撂荒抛荒,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全涉及经营非规划林地的花卉、苗木企业70多家、农户3000多户,面积2.5万亩。

  此外,沙县、永春县都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配套产权交易网站、手机客户端、便民触摸式查询机、LED大屏幕电子显示屏等基础设施,按照平台建设、信息发布、交易规则、交易签证、监督管理“五统一”模式,为林地、土地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等提供评估、交易、登记、收储、融资等服务。沙县已完成林权交易24场、金额3372万元。永春共办理林权流转510宗、面积6061公顷,流转总价值9300万元。

  沙县还探索林地经营权流转登记颁证,赋予林地实际经营人在权属证明、林权抵押、林权登记等方面的权益,突破目前林地转包、租赁不能办证的难点,解决林地流转后农户不愿过户、政策不许过户、银行不能贷款等问题。全县已发放林地经营权证330宗共3.73万亩。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