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一号文件看农村三产深度融合

发表于:2017-04-20

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突出亮点。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作出重要部署,必将推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


扶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需求结构升级,人们对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需求呈井喷式增长态势。所以,抓好“农村三产融合”,就抓住了改善农业供给、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牛鼻子”。

怎么发展?

为把农村优势资源化为优势产业,一号文件提出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着眼于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一号文件提出,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

通过制度、科技、商业模式创新和农业文化创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会得到跨越式发展,衍生出众多新的产业和业态。

有何支持?

为了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一号文件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安排。

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方面,一号文件提出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在人才支撑方面,一号文件提出整合落实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全面对接 

 

背景介绍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农产品网络零售商增加,交易种类日益丰富,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及民宿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模式大量涌现。《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预计,到2020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40%左右。

发展方向

针对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制约瓶颈,一号文件提出要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着力解决从村到乡镇物流配送的“最初一公里”问题。

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关键是促进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向后延伸。为此,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马铃薯主食产品。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

让农民充分参与,并共享收益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必须打造有效的载体和平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返乡创业园是集聚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些园区发展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这些将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载体和平台。

无论是打造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载体和平台,还是通过其他形式和途径,都必须把握好一条重要原则,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主体是农民,绝不能把农民丢到一边。一方面要大力扶持农户和农民合作社,让农民群众自己干、自己闯;另一方面要引导进入农村三产融合的新型经营主体、社会资本,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