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今年,农业部启动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农膜回收行动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等“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
5月9日上午10时,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行动目标: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使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基本解决大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
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力争到2020年果菜茶优势产区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园区)化肥用量减少50%以上。
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力争到2020年,东北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新增秸秆利用能力2700多万吨。
农膜回收行动:力争到2020年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问题汇总:
中央电视台记者:
近两年,一些地区为了环保划定了“禁养区”,关停畜禽养殖场,同时国外的畜产品进口持续增加。一消一涨的情况下,农业部如何统筹畜牧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
近年来,畜禽粪污日益受到诟病,但畜牧业为城乡居民肉蛋奶供应提供有力保障。另外,发展有机农业离不开有机肥,畜禽粪污也是清洁能源的重要原料,沼气发电等都可以以畜禽粪污为原料,这些都完全契合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
我部一直重视畜牧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体工作中,在三方面做好统筹。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做好统筹,坚持保供给、保生态、保安全三者并重。在畜牧业发展中解决粪污污染问题,通过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业更高质量的发展,用绿色发展的办法推动畜牧业提档升级。我们既不能无视养殖污染而单纯地追求畜牧业发展,也不能不顾历史发展阶段和基本条件,对养殖场一关了之、一禁了之。畜牧业发展是长期历史形成的,造成的问题也是长期形成的,所以我们提出来对于一些养殖场要给予一定的过渡期,在环保方面不能简单的今天提要求,明天就要达到,这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刚才讲到的一禁了之、一关了之,在一些地方特别突出,这是需要提醒注意的。
第二,在工作部署上要统筹。无论是“十三五”规划还是年度工作安排,无论是政策设计,还是投资安排,我们都注意做到保供给和保环境的协调平衡,既支持畜牧业转型升级,又考虑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既有划定“禁养区”的要求,也有养殖区域调整优化的措施。既支持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又开展绿色发展示范创建。既考虑“为养而种”,也考虑“为种而养”,实现新型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关系。
第三,在工作责任落实上要统筹。要落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又要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这两个责任是一体的。关于生猪布局调整的问题,大家知道,南方水网地区因为水环境相对比较敏感,承载能力相对有限,养殖和水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所以,2015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指导南方水网地区根据土地承载能力科学确定适宜养殖规模。也制定发布了《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优化区域布局,积极引导生猪生产向东北等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现在看生猪北上趋势非常明显,大量生猪养殖向东北以及内蒙四省区转移,东北地区发展有基础、有资源、有空间,是承接生猪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下一步,农业部将立足全国生猪布局调整,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把东北地区打造成全国猪肉产品重要供应基地,真正实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
经济日报记者:
化肥的使用对保证粮食产量有重要作用。为什么提出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
过去为了保供给,化肥用量确实过多。这不仅带来成本的增加,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影响。我要指明一点,现在的化肥减量,包括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不是不要化肥,而是需要把过去不合理的使用量降下来,把过量使用的势头降下来。现在要推行农业绿色发展,有机肥替代化肥就是一项重大措施。
我们提出这一行动的意义,我认为有三点:
一是节本增效。我国是水果、蔬菜、茶叶生产大国,但其综合效益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一个重要原因是化肥用量过高。果树的亩均化肥用量37.4公斤,是日本的2倍多、美国的6倍、欧盟的7倍,蔬菜亩均用量是47.6公斤,这个用量比日本高了12.8公斤,比美国高了近30公斤,比欧盟高了30多公斤,现在只有把有机肥利用起来,才能把化肥用量降下来,生产成本也才能降下来。
二提质增效。现在消费者感觉吃的水果蔬菜口感不如过去了,这与化肥使用过多也有关系,实验表明,使用有机肥的果园,果实的外观和内在品质均有明显提高,就是我们常说的口感好,商品价值高,可能大家关注的两个指标,果皮的花青素,我们只要施用有机肥,含量会提高20%到30%。再一个是维生素C,用有机肥之后可以提高10%-30%。所以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就是把品质提起来。
三是改善环境。农业生产也出现一个现象,一边是化肥过量使用带来土壤酸化和水体的富营养化,一边是畜禽粪污堆积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的污染,我们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就把这一问题解决好了,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使农牧结合更紧密,把畜禽粪污利用起来,也使农产品质量提升了,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儿。
新华社记者:
地膜覆盖被誉为农业领域的“白色革命”,但是农村地膜残留导致的“白色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请问该如何处理好“白色革命”和“白色污染”这一两难问题?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
农膜是继种子、农药、化肥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除草等方面的作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地膜用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长,在局部地区也造成了白色污染,成为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各地农业部门积极推进地膜回收利用:
一是加强地膜回收加工能力建设。扶持建设了一批废旧地膜加工企业和回收网点。
二是加强地膜回收治理,大力实施“五个一”地膜综合治理。
三是加强地膜科技创新,产学研相结合,开展可降解地膜的试验和示范。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行动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推进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推进地膜标准修订。增加地膜厚度、拉伸长度,提高地膜可回收性,强化源头治理。
第二,推进示范引领,在西北地区重点抓好100个示范县,集中力量,聚焦投入,集成技术,搞出示范样板。
第三,推进机制创新,调整落实好相关补贴政策,由补使用转为补回收,加快研究地膜回收生产者责任延伸机制,探索地膜回收责任由使用者转到生产者。
第四,推进科技创新,组织科技力量,重点开展可降解地膜攻关,残膜捡拾、加工机械研发,建立农膜监测调查制度,加强统计分析工作,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第五,推进工作落实,明确责任分工,部门相互配合,主体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确保措施全面落实到位。
人民日报记者:
我们提到力争2020年我国果菜茶优势产区的化肥用量将减少20%以上,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的生产基地要减少50%以上。请问这一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如果按期实现,我们将会采取哪些措施?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
我们现在提出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已经实施了三年,取得了初步成效。
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主要是“五动”:
一是政策扶持促动。现在农村劳动力成本在增加,农民应用有机肥、农家肥费时费力,所以我们要通过政策引导来支持农民应用有机肥。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同时结合沼气工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等项目,同向推进,形成政策合力。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这些省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农民利用有机肥,积累了一套好的做法,政策效应是很好的。
二是农牧结合联动,鼓励就地就近利用好畜禽粪污等畜禽废弃物,积造施用有机肥。这次示范县里选择的也是养殖大县,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三是技术创新驱动。比如说畜禽粪污的堆沤环节,还有使用商品有机肥,再有就是沼渣沼液无害化处理环节。我们初步提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还要创新服务机制,撬动一些社会资本,投入有机肥替代化肥。这种做法在有些地方已有很好的经验。
四是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对有机肥的利用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发挥他们在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的示范作用,引领有机肥替代化肥。
五是品牌基地推动。通过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用最健康的土壤生产最优质的农产品,打造一批绿色产品基地、特色产品基地、知名品牌基地,增加绿色产品的供给。有的基地做的非常好,基本上都用有机肥,打造有机食品,做品牌销售,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特色化的消费需求。我们认为通过这些措施的推动,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实现化肥减量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农民日报记者:
请问农业部将如何推动新的伏季休渔制度,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这两项工作?另外,在海洋牧场建设上有哪些具体举措?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李书民:
关于伏季休渔的制度调整,为确保新的海洋伏季休渔得到落实,5月1日农业部联合中国海警局在浙江象山、北方的大连和南方的三亚这三个地区同时开展了伏季休渔专项执法行动。专项执法行动围绕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和重点对象来开展。重点区域有两个,一个是渔港、一个是渔场。重点时段就是伏季休渔期间的一头和一尾和特许捕捞实施期。重点对象就是重点管好捕捞辅助船、特许捕捞船、特殊作业方式船,还有过去多次违反伏季休渔规定的有“作案记录”的船,另外还有涉渔“三无”船舶。为了保障执法取得实效,我们将重点加强执法部门联动、陆海联动、线内线外联动,“三个联动”实现伏季休渔秩序稳定和渔区社会稳定。
关于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的问题,我们采用先退后禁的方式,先推动保护区捕捞渔民退捕上岸,再对相关水域颁布禁渔令,稳步推进保护区全面禁捕工作。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引导、地方兜底”的原则,统筹推进渔民上岸安居、教育、医保、低保、养老以及扶贫等方面的政策落实,加强实用技能培训,努力拓宽退捕上岸渔民增收渠道,力争做到渔民退捕有保障、保护区禁捕不反弹。
关于海洋牧场。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者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者躲避天敌生物所需要的场所,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2002年以来,农业部积极支持地方开展海洋牧场建设。截至到目前,全国已经投入海洋牧场建设资金55.8亿元,这里面包括有政府引导,也有地方和企业的投资,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海洋牧场与海上观光旅游、休闲海钓相结合,全国年度接纳游客超过1600万人/次,成为海洋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从2015年以来,农业部组织开展了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工作,计划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沿海创建一批区域代表性强、公益性功能突出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创建了两批4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今年我们还将组织召开全国海洋牧场建设工作现场会,总结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促进我国海洋牧场发展再上新台阶。[